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白虎通义 > 正文 >>

世界观

依靠图谶而上台的东汉统治者们,对于谶纬神学深信不疑。《后汉书·方术列传》说: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 《张衡传》也说: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皆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最高统治者对于谶纬的崇信,对当时的经学有很大影响。为了迎合君主而显贵扬名,东汉前期的经学家无论是今文学派的人物还是古文学派的人物皆大谈天人感应的神学。例如,, 白虎观会议的倡议者杨终便曾大作赞颂汉代嘉瑞的诗篇①;在 白虎观会议 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丁鸿,也认为 人道 与 天 相通, 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 , 《春秋》日蚀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 ②。再如奉章帝之命撰写《白虎通义》的班固,也是笃信谶纬神学的,他认为 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运,得天统矣。 ③因此, 六艺并录,傅以谶记,援纬证经 ,是当时 风尚所趣然也.④《白虎通义》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产物,,其世界观便只能是在继承董仲舒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基础上又大量吸收谶纬神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世界观。如果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春秋公羊学是汉代儒学神学化的开始的话,《白虎通义》则标志着儒学神学化的最后完成。

与董仲舒认为天是百神之君 、是万物之祖相类似,《白虎通义》也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是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的至尊之神——天这位至尊的神,爱好清静,喜欢听清雅的音乐,厌恶铿锵之 声 ①。它不仅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而且有目的地创造了人,还特意派遣它的儿子—— 天子 代表着它在地上统治人民。②但是,按照《白虎通义》的说法,这位 至尊 的天神是 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③的。因此,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人类及其文明的产生,,《白虎通义》又把《易纬·乾凿度》中的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的说法,引入了其世界观中,认为 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这样,自然界便产生了。自然产生之后,天地之间 气之精者便为三光、为 五行。 五行生性情,性情生汁中,斗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④人类与人类文明也随之而产生了。,《白虎通义》在 至尊 之 神 天 的招牌之下,又从《易纬》那里抄来 太初 、 太始 、太素等说法,从表面看来这好象是认为宇宙是由 气 分化而来,而实际上这是歪曲 气 的宇宙生成论而对 天 的形成及其创世造物所作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说明。因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 天 ,而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 ①,至于 气 、 五行 ,那只不过是天 用以生成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材料,整个宇宙的生成与变化也还都是由最高的 神 —— 天 安排的。

既然 天 造就了 人 , 人 就应事事顺应 天.尤其是受命于天、由 天之所立 的 天子 ,更是应该 父天母地 、 上法斗极 ②、按照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如果 天子 实行德政,其治 顺乎天 ,天神 便会降下各种符瑞以示奖赏,即: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③反之,如果 天子 在统治人民的过程中有什么 过失 ,出现了不合 天意 的地方,,天神便会降下各种怪异的现象,以督促天子改过。即: 天之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④《白虎通义》的这套符瑞灾异之说,实是对董仲舒以来 天人感应 、 人神合一的神学迷信的照搬,没有任何新意。

既然君主的 主权 来自天神的赐予,既然 天子 是 天神 的儿子,因此 天子 就应象 子事父 那样孝顺 天神.但是 天神 高高在上, 天子 却在地下,天子 又怎样才能向 天神 表达自己的 孝 心呢·《白虎通义》认为,办法之一便是定期举行隆重的 郊祀.《白虎通义》说: 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祭天必在郊者何·天体至清,故祭必于郊,取其清洁也。……祭天,岁一何·言天至尊、至质,事之不敢亵渎,,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也。祭天作乐者何·为降神也。 ①除了祭祀之外,君主每当从事征伐、巡狩等重大政治活动时还必须向天神报告: ,出所以告天何·示不敢自专也 ②, 巡狩必祭天何·

本巡狩为天,祭天,所以告至也 ③。为了及时地了解 天意 以便顺应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还必须建造一些感通神灵的场所,所谓 三雍特别是其中的灵台与明堂就是这样的场所。通过灵台与明堂, 天子 便可与天神相通。《白虎通义》说: 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 又说: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④通过这样神秘的灵台与明堂 天子 便可与天神完全沟通了。

《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除了在灵台上、明堂里体察天意外,还必须对天神用以生成万物并直接管辖着一年四季的更迭和万事万物变化的 阴阳 、 五行 进行考察,因为 天神 的意志是通过它所指使的 阴阳 、五行 表现出来的。《白虎通义》说: 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⑤在 五行 之中, 木 是少阳,居于东方,主管春季;火是太阳,位居南方,主管夏季;金是少阴,位在西方,,主管秋季;水是太阴,位在北方,主管冬季;土是阴,位在中央,总管四季。与此同时,天神还派出了五帝、五神、五精坐镇五方:以木德王的伏羲是春帝,和人面鸟身骑着二条大龙的木神句芒以及青龙精一同坐镇东方;以火德王的神农炎帝与辅佐他的人面兽身、也骑着二条青龙的祝融火神以及鸟身红尾的朱鸟精等一同坐镇南方;以金德王的黄帝之子——少皞帝与左耳缠蛇、骑着二条大龙的金神蓐收以及金兽白虎精一同坐镇西方;黄帝之孙——颛顼帝与人面兽身、,以二条青蛇环耳、脚踏二条青蛇的水神玄冥以及龟蛇同体的玄武精,一同坐镇北方;以土德王的黄帝与后土神坐镇中央。①这样一来,阴阳五行、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便都被置于天神和天神派出的五帝、五神、五精的直接控制之下。阴阳五行被彻底神学化了。因此,在《白虎通义》看来, 天子 要按照 天意行事,首先就应按照天神派出的五帝、 五神 、 五精 的意志行事。而五帝、 五神 与 五精 又是主管 阴阳 与 五行 的。所以按照五帝、, 五神 与 五精 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要 顺阴阳 、 法五行.因为只有 阴阳和,万物序 , 五帝 、 五神 、 五精 才会满意, 天神也才会高兴,符瑞才会应德而至.为了使阴阳调和,《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在春天时应亲自参加 射礼.因为 春气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达者,夫射自内发外,贯坚入刚,象物之生,故以射达之也。 ②而到了冬天,阳气微弱 , 王者承天理物 便应 率天下静 , 休兵,不举事 , 闭关 使 商旅不行。,③不仅如此,就连 天子 的日常生活也应 顺阴阳 ,例如 王者所以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膳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

王者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①总之,大到重要的政治活动,小到一日四餐,皆须 顺阴阳 而行。至于 五行 ,《白虎通义》说: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 ②;政有 五刑 ,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克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 ③;王者一娶九女,不娶同姓,是 法五行异类乃相生也 ④。

综上所述,《白虎通义》沿着董仲舒开辟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路线,以至尊的天神和由 天神 派遣到地下的五帝、 五神 、 五精 为基础,并大量吸收《易纬》中的 太初 、 太始 、太素等思想资料,终于建构起了一个庞大、完备的以论证 君权神授 为目的的神学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