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二十九 公孙
历史来源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家族名人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公孙戌--战国时齐国人。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人。名辩思想家,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著有《公孙龙子》。公孙弘--字季。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牧豕为业。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商君列传》、《汉书》说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余,故后人以他为延揽贤士的典范。
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 推荐作品:
- 史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宋史
- 旧唐书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渊海子平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何典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历史故事
- 诗词
- 魏晋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