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一十二 通
历史来源
1、出自彻姓,因避帝讳改姓。秦汉时期,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乡间有一个读书人,很有学识见地,后来被帝王知道以后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丞相,并且封他为彻侯。他的子孙后代以彻为姓,成为彻氏。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因为要避武帝刘彻的讳,所以改姓为通,成为通姓的一个来源。
2、起源于巴县,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巴国有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天的四川省达川),后来他的后裔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通氏。
家族名人
通辨:元朝时期的高僧,雄县人。7岁的时候就拜礼真空为师,学习浮图法。皇庆初,万山和尚奉旨大做斋会,请通辩演法。忽然从法座放大光明,通辩圆寂了。当时白光四射,得到舍利子无数。
通琇:号玉琳。清朝时期的高僧。江苏江阴人,19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居住在武康报恩寺。顺治年间被召见过三次,让他来说法,并且赐号为大觉禅师。他在要求回到天目山以后,又被加封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年间圆寂。
通证:清代诗画家,僧人。青浦人,喜欢画山水,拜太仓王圆照为师。
通复:清代诗人,僧人。字文可,嘉兴人。精于写诗,著作有《冬关诗抄》。
迁徙分布
(缺)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汉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彻候,是一种职位很高的官职。那时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有一个书生被封为彻候,他的后代以此为荣耀,就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彻氏。后来到了西汉时候,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彻氏的后代就改为“通”姓(因为古代彻和通同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通姓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
- 推荐作品:
- 礼记
- 论语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五代史阙文
- 十七史百将传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荀子
- 国语
- 近思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茶经
- 千字文
- 人物志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刘子
- 伯牙琴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
- 南北朝
- 隋代
- 唐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