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零七 桑
历史来源
1、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源流,《姓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曲阜市北方。
2、到了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的,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3、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家族名人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武帝的时候担任治栗都尉,领大司农。主张重农抑商,推行盐铁酒类商品由国家统一出售的政策。武帝临终的时候,授给他御史大夫的职位,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受遗昭,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始元六年许多官吏大臣要求取消盐铁酒类专卖的制度,桑弘羊坚决不允许。后来桑弘羊因为朝廷上有人政治阴谋而被杀害。终年70岁。
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桑馥三国时魏音乐家。
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刑部十余年,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桑调元清朝工部主事
迁徙分布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浚县东北)。安徽省固镇县,宿州,太和有大量桑姓人。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音)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先祖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徙定居于此)。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寿光也有大量桑姓人,但他们和安徽固镇桑姓人同出一宗,均来自山西。山东烟台栖霞有一个村子叫桑家庄(原名上庄),全村皆为桑姓。
- 推荐作品:
- 史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评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乾坤大略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医家
- 伤寒论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九章算术
- 月波洞中记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词曲
- 历史故事
- 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