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凡是追击败逃之敌,必须了解对方是否是真的败逃。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众而不乱,其虽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败退,而其中必有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而后行动。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诚如兵法所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时,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阴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日侯]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土庶]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经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日侯]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土庶]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征讨割据陇西而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将宗罗睺领兵抵抗,于浅水原被唐军打得大败而逃。李世民亲率骑兵,(步兵主力随后)跟踪追击,一直追到折墌城,将拒守于该城的薛仁杲包围起来。薛仁杲的部将多数是在临阵交战时而投降唐军的,之后又提出返还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同意任其返还。不一会,他们都各自乘马而归。李世民通过降将而掌握了薛仁杲的虚实情况,于是,一面命令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从而四面包围了折墌城;一面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福祸利害之关系,薛仁杲终于被迫开城投降。战后,众将领都来向李世民祝贺,并借此机会询问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罗睺军之后,立即丢下步兵,又无攻城器械,却率骑兵直迫折墙城下。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能够破城降敌,但最终竟攻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呀?”李世民解释说:“这是采用的权变之道,而迫使敌人无计可施,所以就战胜了它。况且,宗罗睺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当时如果缓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使用,我们就不容易战胜他们了;反之,如果紧追不舍,不给其喘息机会,敌人败兵就会流散于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城中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形势,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因惧怕我军强大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汉官六种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儒家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白牡丹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冰鉴
- 沧浪诗话
-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