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点
以二史同八书作比较。二史出于八书,但又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八书,除了上面讲的两点以外,还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有增删之别。二史对于八书的增与删,有利也有弊。其所删部分,多是皇帝册文、诏令,大臣奏议、文章,从而使史文紧凑、醒目,可读性强,这是利的方面。但是二史也删去了八书中的一些重要史实。这是弊的方面。其所增部分,因多采自杂史中的预言和故事,因而加重了某些史事、人物的神秘色彩,这是弊的方面。但李延寿撰写二史,参考的书籍比较多,因而增加了八书中原来所没有的一些重要史料,扩大了某些人物传记的篇幅,甚至还增写了一些人物传记。,这是利的方面。可见,在增删问题上,二史与八书各有得失,不能作简单的看待。
第二,书法上有曲直之分。南北朝时期人们作史,因多所忌讳而形成曲笔者甚多。《南史》《北史》对这些曲笔有不少改正。如魏收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撰《魏书》,凡事涉高洋父亲高欢在东魏所作所为时,多曲为回护;《北史》对此大多据实直书,予以改正。《梁书》《陈书》虽是姚思廉撰成于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继承其父姚察旧作,而姚察又多据梁、陈史官所录,故曲笔也不少。如《梁书》对临川王萧宏大加褒美,称赞他性宽和笃厚,时称其长者;,而《南史》则揭露他是个品行低劣、恣意聚敛、贪生怕死之徒。《南史》改正《陈书》曲笔之处更多,使奸恶不能藏匿。当然,二史亦并非完全没有曲笔,但总的来看,在书法的曲直上二史是胜过八书的。
第三,文字上有繁简之异。八书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仅占原书卷数三分之一。这是李延寿删落酿辞、叙事简劲的长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称赞《南史》《北史》叙事简劲,比于南北正史,无繁冗、芜秽之辞,堪为近世之佳史,并认为陈寿之后,只有李延寿可以与之相比拟。正因为如此,二史比八书流传广、影响大。北宋以前,八书中有的颇多散失,而二史却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延寿自序说他补充的史料很多出于当时的杂史,即所谓小说短书,故事性较强,且多口语材料,增补入传,常常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能反映当时真实情况。这类资料在南史的何佟之传,北史的东魏孝静帝纪、高昂传、斛律金传、李稚廉传、尔朱荣传中都可以发现。但因此也掺入了大量神鬼故事、谣言谶语、戏谑笑料,这又是它的严重缺点。总之,南北史就史料的丰富完整来说,不加八书,但也不乏胜过八书的地方。作为研究南北朝历史的资料,,可以和八书互相补充,而不可以偏废。
《南史》《北史》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以至于糟粕。如在歌颂帝王将相方面,在诬蔑人民起义方面,在宣扬祥瑞灾异、神怪荒诞之说方面,散布了许多封建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点。不仅二史如此,八书也如此,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这是我们在阅读八书、二史时不能不注意的。
以二史与八书相比,不是说二史可以代替八书,或者相反,那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在二史与八书的关系的问题上,正确的看法应当是:
对于二史和八书撰述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它们的作者在思想上的异趣,以及它们在材料运用上和表述形式上的区别,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说明;二史和八书在反映南北朝时期历史面貌方面,在保存和传播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方面,各自都有贡献,都有应当受到重视的理由和根据,我们不应在它们之间进行抑扬和褒贬;
对二史和八书作比较,目的在于总结和说明它们的特点和优点,以便更好地认识它们,运用它们所提供的而又确实经过我们鉴别的历史知识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服务。读八书、二史如此,读其他史书也是如此。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吕氏春秋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剪灯新话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词源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先秦
- 两汉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