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北史 > 正文 >>

作者介绍

李延寿者,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学家,世居相州。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以脩撰劳,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初,延寿父大师,多识前世旧事,常以宋、齐、梁、陈、齐、周、隋天下参隔,南方谓北为索虏,北方指南为岛夷。其史於本国详,它国略,往往訾美失传,思所以改正,拟《春秋》编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

延寿既数与论撰,所见益广,乃追终先志。本魏登国元年,尽隋义宁二年,作本纪十二、列传八十八,谓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作本纪十、列传七十,谓之南史。凡八代,合二书百八十篇,上之。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时人见年少位下,不甚称其书。迁符玺郎,兼脩国史,卒。

受魏晋南北朝以降门阀制度影响,唐初仍存留一些崇尚门第习气,李延寿也未能免俗,他在《北史·序传》中津津乐道地讲述先世事迹,自称帝颛顼高阳氏、周柱下史李耳为李氏之先。被尊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李耳,在唐朝是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唐高祖武德八年定三教顺序为道、儒、佛,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宣布李耳是他的祖宗。李延寿以李耳为祖,意在表明自己为圣贤之后,并且与当代皇帝同出一祖。在同一序传中长篇累牍地列举了历代祖先的仕宦情况和功绩,,形同撰述家谱,表现出较强的门第观念。他既迷恋于先祖的光荣,又流露出对现时自己名位较低的不满。像那个时代的多数史家一样,李延寿之所以走上治史道路,是与家学渊源分不开的。曾祖李晓,字仁略,博涉经史,早有时誉,训勖子弟,咸以学行见称,很受当时人称赞;祖父李超,字仲举,博涉经史,不守章句业,颇有创新学术的气概。

特别给延寿重大影响的是他的父亲李大师。李大师,字君威,少有著述之志,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善于作文,尤长史学,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大师一生经历坎坷,他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升迁极慢。隋炀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大师任信都郡司户书佐,独守清戒,无所营求,生活很窘迫。郡丞鞠孝稜感叹地说:后于岁寒,此言于公得之。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窦建德据有河北,大师在建德军中为尚书礼部侍郎。,起义军被唐兵镇压后,大师被流放到西会州。他在那里郁闷不乐,作《羇思赋》以寄怀。当时镇守凉州的杨恭仁见到此赋,很赞赏他的才学,于是把他召至府内,深相敬重。大师早有编著南北朝史的志向,此时正有闲暇时间,而且杨恭仁家中藏书丰富,可以尽情阅览。于是大师在辛勤著史中度过了几年时光。到了武德九年,唐朝廷大赦天下,李大师才得以回到京城长安。他的旧友房玄龄、封德彝已为朝中高官,劝他留京做官,他已无心仕进,便回河南家乡继续编写南北朝史。,不幸的是,两年以后,他就病逝了,著述尚未完成。

《北史·序传》对李延寿先祖的记载: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後理徵字德灵,为翼隷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後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後也。,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郑公。伯祐生二子,平燕、内德。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信孙元旷,仕汉为侍中。元旷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讨叛羌於素昌,一名狄道。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仲翔曾孙广,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立功沙漠。广子当户、椒、敢。当户子陵,战殁匈奴。椒。敢历侍中、郎中令、关内侯。生子禹,位至侍中。并事具史、,汉。禹生承公。承公生蜀郡太守先。先生长宗。长宗生博士况。况生孝廉本。本字上明,生巴郡太守次公。次公生临淮太守轨。轨字逸文,生积弩将军隆。隆字业绪,生雍。雍字隽熙,仕魏,历尚书郎、济北、东筦二郡太守。雍生柔。柔字德远,晋举秀才,为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