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中和
中和是就性情说。大抵心之体是性,性不是个别物,只是心中所具之理耳。只这理动出外来便是情。中是未接事物,喜怒哀乐未发时,浑沦在这里,无所偏倚,即便是性。及发出来,喜便偏于喜,怒便偏于怒,不得谓之中矣。然未发之中,只可言不偏不倚,却下不得过不及字。及发出来皆中节,方谓之和。和是无所乖戾,只里面道理发出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无所乖戾于理,便是中节。中节亦只是得其当然之理,无些过,无些不及,与是理不相拂戾,故名之曰和耳。
中者,天下之大本,只是浑沦在此,万般道理都从这里出,便为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只是这里动出,万般应接,无少乖戾而无所不通,是为达道。
中有二义:有已发之中,有未发之中。未发是性上论,已发是就事上论。已发之中,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所以周子通书亦曰:中者,和也。是指已发之中而言也。
尧舜禹“允执厥中”,皆是已发之中。若是里面浑沦未发,未有形影,如何执得?及发出来方可执。此事合当如此,彼事合当如彼,方有个恰好准则,无太过不及处,可得而操执之也。
中庸篇只举喜怒哀乐四者,只是举个大纲而已。其实从里面发出来底,当然而然,无所拂于理者,都是和。
释氏之论,大概欲灭情以复性。李翱作复性论二篇,皆是此意。翱虽与韩文公游,文公学无渊源,见理不明莹,所以流入释氏去。释氏要喜怒哀乐百念都无,如何无得?只是有正与不正耳。正底便是天理,不正底便是人欲。
大抵中和之中,是专主未发而言。中庸之中,却又是含二义:有在心之中,有在事物之中。所以文公解中庸二字,必合内外而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可谓确而尽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越绝书
- 水经注
- 蛮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韩湘子全传
- 龙城录
- 河东记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