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中和
中和是就性情说。大抵心之体是性,性不是个别物,只是心中所具之理耳。只这理动出外来便是情。中是未接事物,喜怒哀乐未发时,浑沦在这里,无所偏倚,即便是性。及发出来,喜便偏于喜,怒便偏于怒,不得谓之中矣。然未发之中,只可言不偏不倚,却下不得过不及字。及发出来皆中节,方谓之和。和是无所乖戾,只里面道理发出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无所乖戾于理,便是中节。中节亦只是得其当然之理,无些过,无些不及,与是理不相拂戾,故名之曰和耳。
中者,天下之大本,只是浑沦在此,万般道理都从这里出,便为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只是这里动出,万般应接,无少乖戾而无所不通,是为达道。
中有二义:有已发之中,有未发之中。未发是性上论,已发是就事上论。已发之中,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所以周子通书亦曰:中者,和也。是指已发之中而言也。
尧舜禹“允执厥中”,皆是已发之中。若是里面浑沦未发,未有形影,如何执得?及发出来方可执。此事合当如此,彼事合当如彼,方有个恰好准则,无太过不及处,可得而操执之也。
中庸篇只举喜怒哀乐四者,只是举个大纲而已。其实从里面发出来底,当然而然,无所拂于理者,都是和。
释氏之论,大概欲灭情以复性。李翱作复性论二篇,皆是此意。翱虽与韩文公游,文公学无渊源,见理不明莹,所以流入释氏去。释氏要喜怒哀乐百念都无,如何无得?只是有正与不正耳。正底便是天理,不正底便是人欲。
大抵中和之中,是专主未发而言。中庸之中,却又是含二义:有在心之中,有在事物之中。所以文公解中庸二字,必合内外而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可谓确而尽矣。
- 推荐作品:
- 诗经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五代史阙文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中论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世说新语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新齐谐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说岳全传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历史故事
- 唐代
- 五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