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五 草部·葶苈
释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主治
阳性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
遍身肿满,用苦葶苈(炒)四两,研细,和枣肉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在腹水肿。用革葶苈二升,炒后研末,与雄鸡血及头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小豆汤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葶苈二升,用酒五升泡一夜,服一合即通一天服三次。又方:葶苈一两杏仁十枚,同熬成黄色。取出捣烂,分十次服。
肺湿痰湍。用甜葶苈炒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服下。
咳嗽上气(不能睡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足肿)。用葶苈子三长,经微火熬研后,装入布袋,泡在清酒五升中。几日后饮酒,每次一小杯。一天饮四次。如病急,等不到酒泡透,可以榨汁服。
肺壅喘急。用葶苈炒黄,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 弹子大。服药时先用大枣二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二升,然后放入葶苈一丸,继续煎水至一升,一次服下,此方名“葶苈大枣泻肺汤”。
月经不通。用葶苈一升,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棉裹,纳入阴道中。过一夜,换药一次,汗出即出可停药。
突发颠狂。用葶苈一程式,捣极细,加白犬血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三服即愈。
虫牙用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调腊月猪油点痛处。
瘰疬已溃。用葶苈二合、豉一升,捣烂作成饼子,如钱大,厚二分。安在疮孔上,外用艾灸使受温热,但不可伤肉,亦不可灸初起之疮。
附方
葶苈的主要功用是泻肺生动活泼 、消肿除痰、止咳定喘。前人曾称葶苈的苦有甜,并说甜者性缓,苦进性急,但近来市面上只有甜葶苈出售,苦葶若少见。
- 推荐作品:
- 左传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三略
- 武经总要
- 韩非子
- 慎子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西厢记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抱朴子
- 悟真篇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先秦
- 南北朝
- 隋代
- 宋代
- 清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