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草部·高良姜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
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所以食料中能用它。
- 推荐作品:
- 经
- 礼记
- 孝经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辽史
- 逸周书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庐山记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撼龙经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何典
- 杨家将
- 前汉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毛公案
- 心经
- 僧伽吒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别集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先秦
- 两汉
- 魏晋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