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草部·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不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划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 、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 推荐作品:
- 左传
- 论语
- 尔雅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梁书
- 南齐书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政书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饮膳正要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词源
- 五代
- 宋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