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虫部·蟾蜍
释名
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气味
蟾酥:甘辛、温、有毒。
辛、凉、微毒。
主治
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用大蟾蜍一个,去皮肠,切成小块,加硭硝(体强者一升,中等者七合体弱者五合),以水七升,煮成四升,一次服下,以得泻为度。
小儿疳积(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疖)。用立秋后大蟾蜍,去首、足肠,涂上清油,在瓦上炙熟吃下,有积秽排出。连吃五、六个,一月这后,形容改变,疗效显著。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个(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共研为末,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五疳保童丸”。
走马牙疳,浸蚀口鼻。用干蟾蜍裹黄泥中煅过,取二钱产,加黄连二钱半、青黛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敷患处。
小儿口疮。蓐疮。用夏季蟾蜍炙过,研为末,敷患处。
一切湿疮。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小儿癣疮。治方同上。
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和大蟾蜍一个、乱头发如鸡蛋大一团、猪油四两,煎枯,去渣,凝成膏药,先以桑根皮、乌头煎汤冼疮,,再用干煅过的龙骨末,撒在疮的四周,最后以膏药敷上贴好。
肿毒初起。用大蟾蜍一个剁碎,和炒石灰一起,研如泥敷涂。频频换药。
破伤风病。用蟾蜍二两半(切剁如泥)、加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加酒二两半,温服。不久,通身出汗,极效。
折伤接骨。用大蟾蜍生研如泥,敷涂伤处,外用竹片包好捆稳。
大肠痔疾。用蟾蜍一个,泥封固,火上煅存性,研为末;另取猪大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吃下。如此几次,痔疮自落。
蟾酥(蟾蜍的眉间白汁,按:即蟾蜍耳上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
拔取疔毒。用蟾酥调白面、黄丹用成丸子,如麦粒大,插入疮中,同时以水和丸成膏贴疮上。
疔疮恶肿。用蟾酥一钱、巴豆四枚,捣烂,加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地定会,以 以蓄根、黄荆子研,酒半碗饮服促进药力。四、五次后,可食粥补身体。
一切疮毒。用蟾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加水调成丸子,如麦粒大。每用一丸,水送服。如疮势紧急,用葱汤送服五、七锭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用蟾枚、草乌尖末,皂角末等分,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研一丸点患处,极有效。
一切齿痛。用蟾枚少许点前处即止。
破伤风。用蟾酥二钱,水调成糊,加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服一至二丸,豆淋酒送下。
附方
蟾酥有毒,不宜久服或多服。酥汁入目,能引起红肿,重者甚至目盲,但以紫草汁点眼或冲洗可治愈。
- 推荐作品:
- 子
- 孝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国语
- 说苑
- 中论
- 六韬
- 三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墨子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宣室志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庄子
- 阴符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冰鉴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历史故事
- 两汉
- 南北朝
- 隋代
- 金朝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