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序·进医书表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嗣后,秦越人根据《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隋巢元方摘《灵》、《素》绪余,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以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而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着《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晋王叔和又赘其说,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着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之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伤寒》、《金匮》之书,辨六气之环转,析神机之出入,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丝丝入扣。至于在经俞而用针,起陷下而用灸,并观其自叙,可谓神于师《内经》者矣。谓仲景不师《内经》,废弃针灸,不亦冤乎。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医,亦未宜深贬,后学当细心辨之。)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证,心窃有疑。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臣于此处消息五十余年,乃见正道,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未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张师固不可毁,而王、孙亦不可辟,夫先生之书固创出前贤,然先须根底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于大疾沉 ,自然游刃有余矣。无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凉,畏恶针灸,稍一谈及,俱摇头咋舌,甘死不受。是以先生之道难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于斯世斯民也。予欲以代之之方,思惟数载,终无妙法。先生倘以宿昔济世仁心神感于予,使予应心得手,再为广布,以传不朽,谅先生在天之灵,亦应许可。古月老人胡珏谨识。)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吴子
- 司马法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神峰通考
- 艺术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先秦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