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共3卷。上卷论述学医基本原则和三大灸法;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主论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等一些病证;后列周身各穴27对,书后附方94首。全书以灸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可谓是一部灸法专书。纵观全书,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以下几点。
1推崇扶阳,注重温补脾肾
该书始终以扶助人体阳气为养生疗疾的主导思想。首先,窦氏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阳气是人生命体存在的根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正如须识扶阳一章中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第二,在治疗原则中,窦氏强调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其认为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不论何种病情治疗时一定要注意顾护阳气,防止损伤元阳;第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围绕温补阳气施治。窦氏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三法皆有温补之功。并且认为临证时若只灸三五十壮,是不能补接真气的,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只有重灸才能治大病;第四,窦氏不仅善用温补,而且反对滥用寒凉。在时医三错中窦氏指出,其时医者遇到阳虚之证用清热寒凉的药物致人枉死,应禁戒寒凉,不可反用败毒凉药,冰损元阳。
窦氏扶阳多用温补脾肾之法。他认为: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从上卷窦材灸法所列的五十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三十余种辨证为脾肾阳虚,下卷所载四十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
2重视经络,善用灸法
窦氏认为古人能够洞悉疾病不过是熟悉经络罢了。全书开篇就提到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强调了治疗疾病时明白经络的循行和其所归属脏腑的重要性。诊断时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不清楚经络归属就不知道病证的根源在哪里;用药时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明白疾病的归经,选药有的放矢,特别是可以直接用引经药,使其直达病所,治疗才能有效。清代胡念庵评曰:经络为识病之要道,这种思想与《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谓是一脉相承。
窦氏重视灸法,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后列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专篇,并于中、下二卷详述灸法在各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现简述如下。
2.1灸的适应证
2.1.1大病宜灸 窦氏认为世间百种大病皆可用灸,曰: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且其认为施灸要及时,早用可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如果真气已脱,虽灸亦迟。如《扁鹊心书·卷下·气脱》急灸关元五百壮,服霹雳汤、姜附汤、金液丹久久而愈。此证须早治,迟则气亦脱,灸亦无及矣。
2.1.2住世宜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窦氏熟谙《内经》,重视无病时的防病保健,常用关元、命关、气海、中脘作为保健施灸的要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肮,……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书中举例绍兴年间的一步卒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其于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皆火之力也,胡氏评其为保命之要诀。
2.1.3扶阳宜灸 窦氏认为阳精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证。若阳气虚衰则会出现手足不温,下元虚惫等症状,正如其在书中所说: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而且窦氏特列条目强调禁戒寒凉,不可妄行转下,这是针对时弊告诫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辨证施治。
2.2常用穴位 窦氏用穴重视辨证,特别是脏腑辨证。根据病情判断归属脏腑,选取不同的穴位。现根据书中所列病证及医案,归纳如下。
2.2.1病变在脾常用食窦、中脘、足三里 窦氏认为命关能接脾藏真气,在窦材灸法记载的12种属于脾的疾病中有10种需灸命关,其疾病涉及水肿、泄泻、暑湿发热等。窦氏善用中脘治疗痫证、妇人血虚、急慢惊风等疾病。扁鹊灸法中有对足三里的介绍,在卷中用来治寒湿下注之下注病之下肢粗肿、行走无力。窦氏所用穴位与今不同,今人常用足三里,而少用食窦,其原因有待考证。
2.2.2病变在肾常用关元、肾俞、石门 书中所载30多种病证中,凡辨证归于肾虚者,都用到了关元穴,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凡疾病久治不愈迁延至肾,出现肾气衰败的征象,皆灸关元。窦氏认为肾俞可治疗一切大病,但文中只有厉风一病使用。另外,当出现肾气不固将脱之证时,窦氏一般用石门穴,如洗头风、牙槽风、妇人血崩等,概因石门系三焦之募穴,犹石室之门,可通利水道。
2.2.3病变在肺常用天突、中府、肺俞三大灸法中肺系疾病出现不多,仅有两种症状用到天突,如急喉痹发作时颔肿、水谷不下,灸天突可进食;寒饮伤肺之咳嗽灸天突;痞闷灸中府;肺气虚灸肺俞。
2.2.4病变在心常用巨阙 窦氏对心系疾病的论述并不多,全书巨阙仅出现6次。如心气不足,风客包络之疯狂妄语,心血耗伤之昏不知人,鬼邪着人等。
2.2.5急危重症常灸脐下 脐下在书中使用较多,可于保健、大病时施灸,固护脾肾之气,其涉及疾病有虚劳、水肿、阴疽骨蚀等重大疾病。但书中并未具体解释是哪个或哪几个穴位,因此,脐下究竟是什么,尚未可知。
2.2.6泄泻、便秘皆用神阙 窦氏于虚性便秘和泄泻中皆用神阙,可见神阙一穴对虚性大便异常皆可使用。概因神阙居脐中,为阴中之至阴,属脾,脾虚运化无力,不能泌别清浊,致大便或秘或稀,而成便秘、泄泻。灸神阙可温中健脾,脾健则升清,病可得瘥。
2.3灸量 窦氏认为应该按照年龄、部位不同分别施灸。年龄越大艾炷越大,年龄越小艾炷越小;肌肉丰满处艾炷大,肌肉菲薄处艾炷小。这种衡量使用灸量的方法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并一直被延续应用至今。
2.4取穴特点 窦氏在医案中凡用到灸,一般只用1个穴位、最多2、3个。全书仅用穴23个,在这23个穴位中以关元、命关、脐下、中脘为多。灸时壮数较多,灸量较大,少则50壮,多则上百,越是危证、重病灸量越大,如消渴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灸法于危难时刻的应用可力挽狂澜,但也不可一味用灸,应对症施治,绝无拘泥。
2.5首创麻醉施灸 窦氏所创睡圣散用于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于灸前用茶酒服下。服后即昏睡,这种药力大约持续艾灸五十壮的功夫,醒后可以再服再灸。窦氏经过亲自实践饮须半酣,昏昏如醉,割疮、灸火不觉苦痛,证实疗效可靠。该方除用于减轻施灸时的痛苦,还可用于癫狂之人及小儿不能配合施灸者。这种昏睡状态下施灸是窦氏的一项重要发明,开创了麻醉施灸的先河。
3提出伤寒四经说
窦氏在丰富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对伤寒的独到见解,认为伤寒只有四经,而没有厥阴、少阳两经。认为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失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即外感寒邪、形寒饮冷、过食寒凉、内生寒湿,分别伤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而成伤寒病,这个说法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有悖,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思考,在临床中加以验证。
4尊崇《内经》,贬抑《伤寒》
全书从序言开始即强调《内经》的重要地位,认为临证必须学好《内经》。窦氏认为,《素》、《灵》为医家正传,《内经》言病最详,《灵枢》为医门所最急者也。全书不论经络、灸法、病机,还是伤寒诸证和内、外、妇、儿病证,均宗《内经》,师古而未泥古,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之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
《心书》在序中即提到:后世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其后奏玉帝青辞中云: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及至书中伤寒四经见证、太阳见证等篇章中亦对仲景及其所著《伤寒》颇多菲薄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