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廿八日,接到家书,系三月廿四日所发,知十九日四弟得生子,男等合室相庆,四妹生产虽难,然血晕亦是常事;且此次既能保全,则下次较为容易。男未得信时,常以为虑,既得此信,如释重负。
六月底,我县有人来京捐官,言四月县考时,渠在城内,并在彭兴歧丁信风两处,面晤四弟六弟,知案首是吴定五。男十三年前,在陈氏宗祠读书,定五才发蒙人起讲,在杨畏斋处受业,来年闻吴春岗说定五甚为发奋,今果得志,可渭成就甚速。其余前十名,及每场题目,渠已忘记,后有信来,乞四弟写出。
四弟六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二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阮姜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皆未取,即于是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抚。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两弟场中文若得意,可将原卷领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
男辈在京平安,纪泽兄妹二人,体甚结实,皮色亦黑,逆夷在江苏滋扰,于六月十一日攻陷镇江,有大船数十只,在大江游大;江宁杨州二府,颇可危虑。然而天不降灾,圣人在上,故京师人心镇定。同乡王翰城告假出京,男与陈岱云亦拟送家眷南旋,与郑苇田王翰城四家同队出京,男与陈家,本于六月底定计,后于七月初一请人扶乩,似可不必轻举妄动,是以中止。现在男与陈家,仍不送家眷回南也。
正月间,俞岱青先生出京,男寄有鹿脯一方,托找彭山屺转寄,俞后托谢吉人转寄,不知到否?又四月托李丙冈寄银寄笔,托曹西垣寄参并交陈季牧处,不知到否,前父亲教男养须之法,男仅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色黄者多,黑者少,下唇拟待三十六岁始留,男屡接家信,嫌其不详,嗣后更愿详示,男谨禀。(道光二十二年六用初十日)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南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明儒学案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说苑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太平广记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总集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桃花扇
- 诗词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