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央、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
《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齐人。公羊春秋大一统思想与齐国大一统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齐威王、宣王时期,国力强大,诸侯东面朝齐。当时游学齐国的孟子,就认为齐国有希望统一中国。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齐国已据有二,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民不改聚也。只有在政事上行仁者而王,莫之能御也。因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齐国统治者励精图治,怀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广招学士,优厚待遇,使之讲习议论,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稷下学士,盛极一时,各家虽异说,但对全国统一,形成共识。孟子主仁政而王,认为以齐王,由反手也。《黄帝四经》说: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文子》说: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往也,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王者以道莅天下,执一无为,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管子》对统一大势,描绘了种种蓝图。如《霸言》中对霸业和王业的设想,《君臣》中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书同名,车同轨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构想,以及向齐闵王相田文献策,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公羊春秋大一统思想,是通过实行统一历法来标志的。《汉书·王吉传》载王阳上疏中说春秋大一统政治含义很明确,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在这里,成了天经地义的古今常道。它不仅表现在改正朔的历法一统天下,而且包括各个方面。颜师古对此作注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师古之注,本于董仲舒。董仲舒说: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也。所以,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一是数之始,物之极,谓一元者,大始也。春秋为什么贵乎元而言之呢?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这里的一,元和天者万物之祖的天。
天下变,道也不变与不变故易常
人们常认为,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是形而上学,是为腐朽的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评论,对董仲舒是很不公正的。董仲舒此话是在回答汉武帝策问: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董仲舒认为,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三代圣王,因循继统,从容中道,王道条贵,故不言其所损益,因此说天不变,道也不变。三代之后,情况不同,夏桀殷纣,逆天暴物,殷之继夏,,周之继殷,是继乱世而治,天命改变了,王道也要改变。他对上述两种不同情况的结论: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三代所守道一,故天不变道也不变,圣王继乱世,则扫除其迹而悉去之,今汉继秦后,如朽木粪墙,必解而更张之,必变而更化之。
董仲舒认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并征引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汉武帝退而更化,其更化方案是宜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更化是董仲舒独特的思想,不变之道只有通过更化变取得。《黄帝四经》说: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若夫人事则无常,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措刑不当。人事是变化不定的,在处理其事务时,,擅自改变一贯的制度和政策,德教就无收获,刑罚也会不当,因此要不变故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