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俞仲华的父亲是一名军官。远在嘉庆中叶,俞仲华就跟随他父亲的剿匪官军,镇压广东珠压城的黎族人民起义。道光初年,俞仲华又随其父在桂阳,利用收买的办法,镇压了梁得宽、罗帼瑞为首的农民起义,获首百余人,把梁得宽立毙杖下,毁其器械,夷其巢穴,除其强梗。接着,他又参加了对南方以赵金龙为首的瑶族人民大起义的围剿。我们知道,赵金龙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发生于清道光十一年,范围遍及楚、粤、桂三省瑶族地区,实际上是汉、瑶、,侗等民族掀起的一次联合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起义。最初,朝廷派湖南提督海凌阿等带兵去镇压,为起义军击败。道光十二年,清廷又调遣五省兵力联合围剿,俞仲华亦负羽从戎从征瑶变。不久,起义军被血腥镇压,俞仲华也被清廷大加赏赐,得了功名。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加紧入侵中国,反清运动此起彼伏,这时,俞仲华已回到浙江,在杭州行医。道光二十二年海疆戒严,他又因献策军门,备城战守器械,鉴赏于刘玉玻抚军俞仲华屡次参加的这些镇压各地人民起义的活动,,正是他创作《荡寇志》这部反动小说的生活源泉。
俞仲华于道光六年开始《荡寇志》的写作。其中,几度因参加镇压人民起义的活动而搁笔,直到道光二十七年这部小说才初步定稿,前后历时22年。但俞仲华未遑修饰而殁,又经其子俞龙光代为修润,于道光二十九年刻板问世。俞仲华竭尽其半生心血来写《荡寇志》,是有其鲜明的目的性的。原来他对当时不断发生的民变极为不满。他13岁便熟读《水浒》。在他看来,,当时人心之所以败坏,农民起义之所以此起彼伏,是由于《水浒》淫词邪说,坏人心术所致。他深感《水浒》在民间的深远影响,认为此书若容他存留人间,成何事体?莫道小说闲书不管紧要,须知越是小说闲书,越是传播的快;茶坊酒肆,月下灯前,人人喜说,个个爱听。他也看到《水浒》既已刊刻行世,已不能禁止他。这样,他不惜镂心呕血,用尽半生精力写成《荡寇志》这部反动小说,来与《水浒》相抗衡,,以挽救世道人心,为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效劳。
《荡寇志》作于道光六年至二十七年间。
- 推荐作品:
- 孟子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史记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古画品录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李公案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