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儿女英雄传》描写一个没落的旗人世家,历尽磨难,始终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终于重振祖业的故事。作者感慨万端地追忆逝去的荣华,愤怒地鞭挞祸国殃民的罪恶勾当,热情地讴歌忠臣孝子节妇义夫,对满族贵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充满了热烈的幻想,寄托了无限的深情。目的是激励不肖的八旗子弟,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不要辜负天恩祖德,要重振往昔雄风。
这部小说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写作此书,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因此,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
艺术特色
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代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和清人王士祯的《女侠》,然而该二则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较苍白,不脱诡秘之气。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权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客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还不时地忙中偷闲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小说结构的翻新出奇,亦为一时所仅见。苏曼殊称誉此书前半部,结构佳绝。作家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悦来店、能仁寺数回,小说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动云遮雾罩,藏头露尾,作了如许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却似神龙破壁腾空去,夭矫云中没处寻,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实姓,,全然打破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套数。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旧唐书
- 周书
- 辽史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素书
- 六韬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唐摭言
- 无量寿经
- 阴符经
- 抱朴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先秦
- 隋代
- 宋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