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著名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齐人。唐代颜师古注:名高。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力。关于公羊子,正史上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到汉景帝初,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高之明证。《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
- 推荐作品: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地理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将苑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本草纲目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杂家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八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桃花扇
- 诗词
- 魏晋
- 隋代
- 唐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