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情况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唯一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最大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同业《公羊春秋》,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5年,蒋庆出版《公羊学引论》一书,为当代公羊学重兴之滥觞。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周礼
- 公羊传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围炉夜话
- 明夷待访录
- 孙子兵法
- 尉缭子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老残游记
- 东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无量寿经
- 黄帝四经
- 别集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先秦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