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谷梁传 > 正文 >>

后世影响

《春秋谷梁传》是中国汉代经学派的经典之一。该书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读《谷梁传》可以看《十三经注疏》本,汉代何休解诂,唐人徐彦疏的《春秋公羊传注疏》,晋人范宁集解、唐人杨士勋疏的《谷梁传注疏》。或清儒庄存与、刘逢禄、孔广森、钟文烝、侯康等人的相关研究。

汉代以后,《公羊》和《谷梁》关注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到了晚清,公羊学有过短暂的复苏。但在汉代,二传可都是立为博士官的显学,尤其是《公羊传》,可是用来《春秋》决狱的利器,能够流传两千年之久,其在思想上、语言上有不可抹煞的价值。尤其是是探讨汉代的学术思想史,就更是不能不了解《谷梁传》。

范宁所做《谷梁传序》,写得漂亮,文字也很美。比如讲到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时,讲到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所抑,虽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说得还是比较夸张的,毕竟春秋三传彼此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宋襄公的评价,《公羊》和《谷梁》就截然相反。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师战于泓,说些什么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之类的话,最后大败,受伤而亡身。

《公羊传》云: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把这个脑袋不甚清楚的宋襄公大大夸奖了一番,甚至还和传说中的贤君周文王相提并论。

《谷梁传》二十三年与此不同:兹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一句话,根本不配当国君,死了就死了。

范宁在《春秋谷梁传序》中,还曾把三传作比较,说出一番很高明的见解:凡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择善而从乎?既不俱当,则固容有失。若至言幽绝,择善靡从,庸得不并舍以求宗,据理以通经乎?虽我之所是,理未全当,安可以得当之难,而自绝于希通哉!而汉兴以来,瑰望硕儒,各信所习,是非纷错,准裁靡定。故有父子异同之论,石渠分争之说。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之辩讷。斯盖非通方之至理,,诚君子之所叹息也。《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兴盛原因

在《春秋》三传中,属于今文的《公羊传》和属于古文的《左传》,都曾长期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重视,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的《春秋谷梁传》则少有问津,显得门庭冷落。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公羊传》由此大兴,而卫太子刘据喜读《谷梁传》。

刘据之孙刘询即位后,听闻祖父好《谷梁传》,令名儒在殿中辩论,平均《公羊》《谷梁》异同,各自用经论处是非,群臣多赞同《谷梁》,而宣帝亦喜欢《谷梁传》的解释,设立谷梁《春秋》博士,由是《谷梁传》大盛。西汉后期《谷梁》之学大盛,影响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同《公羊传》相比较,《春秋谷梁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礼乐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恰恰适应了西汉后期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尊王思想

《谷梁传》强调尊王而不限王,例如庄公三年五月,葬周桓王,《谷梁传》认为这是举天下而葬一人。天子即王,而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天下之民心都归服于天子,所以他拥有无上权力,皇权不应受到限制。

《谷梁传》处处维护周天子的利益,虽然春秋时周室已衰微,但《谷梁传》认为还是应无条件地尊王,因为朝服虽弊,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作为诸侯,必须向周天子进贡,谓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

《谷梁传》强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如谓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死君难,臣道也,否则,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

《谷梁传》主张必须严格贵贱尊卑之别,说:《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说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还说夫人的地位也不能超过国君,如谓夫人之义,不逾君也,为贤者崇也。

可见,《谷梁传》处处突出君主的绝对权威,但传文中却看不到任何限制君主的言辞。

礼乐教化,仁德之治

同《公羊传》相比较,《谷梁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礼乐教化,力主仁德之治,而这恰恰适应了西汉后期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汉武帝死后,随着战争机制的解体和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呼声高涨,与《公羊》有密切关系的刑名法术之士遭到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和斥责。昭帝时,议盐铁而罢榷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宣帝即位后,要求稽古礼文,实行礼乐教化和仁德之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态,,成了大夫众口一辞的呼声和为政治民的准则。

在《谷梁传》中,称引古礼之处比比皆是,如《隐公元年》载:礼,赗人之母则可,娼人之妾则不可。《隐公二年》云: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从人者也。《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春秋谷梁传》屡屡高扬传统礼仪,倡导礼乐教化,贬斥非礼行为。清代钟文说:《谷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

从重民的思想出发,《谷梁传》力主仁德之治。它明确指出,民者,君之本也,认为那些昏君暴主败亡出奔,民如释重负。对那些爱护百姓,在志民生的圣主明君,《春秋谷梁传》认为《春秋》是予以褒美的。在《僖公三年》,它连连称道鲁禧公有志乎民,表明经文有赞扬之意。同时,《春秋谷梁传》又认为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百姓死活的君主,《春秋》是予以讥斥的。《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囿。《谷梁传》说:筑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就是说,鲁成公筑囿以为虞猎之地,是夺民利,是不正确的。

汉宣帝在《谷梁》学的兴盛中起了重要作用。宣帝喜欢读《申子·君臣篇》,颇修武帝故事,曾拒绝王吉述旧礼,明王制的建议,反对太子刘奭专用德教儒术,认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因而后世常以武宣帝并称。但另一方面,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注意采取措施抚恤百姓,济贫救难,多次颁布假民公田、减免租税、赈贷种食的诏令,要求地方官谨牧养民而风德化,并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平理弄狱,废除了武帝时的许多严刑峻法。,宣帝意识到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注意加强传统礼仪对社会的控制力量,使海内兴于礼让。汉宣帝非常重视儒家士大夫的思想动向,重视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而这时的儒家学说,除了吸收董仲舒《公羊》学偏重刑名法术的理论,更多地继承了先秦思孟学派偏重仁义王道的思想内容,其重要武器之一,就是《谷梁传》。于是,甘露三年,在宣帝的支持下,《谷梁》学被立为官学,成为统治思想的主要部分。

强调宗法情谊

在力主礼治的同时,《谷梁传》还强调宗法情谊,这可以利用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刘汉宗室内部的矛盾。这是《谷梁》学在汉代一度兴盛的又一原因。《春秋公羊传》虽有强调宗法伦常的内容,但它更多地是要求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春秋谷梁传》则不然。在解释《春秋·昭公八年》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时,《谷梁传》认为,称招为弟,不合王朝礼制,但《春秋》为显其恶,特意如此,以说明招对骨肉之亲的极端残忍。,这些内容,在宣帝之世有着某种现实意义。

西汉立国之初,发生一系列同室操戈的事件,《公羊》学和《公羊》派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宗室内讧中深受其害的宣帝,即位后当然不能容忍《公羊》独尊的现象延续下去。宣帝非常重视宗法情谊和血缘之亲,意识到它对巩固刘汉大统的重要作用。即位不久,他下诏说;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武帝时行首匿相坐之法,虽父子、兄弟不得例外,致使骨肉之思废而刑罪多。,宣帝即位后下令予以废除。宣帝还多次垂青于那些讲究宗法.兄弟间礼让为怀的臣下。丞相韦贤选定长子韦弘继承自己的爵位,但韦弘却因罪入狱。韦贤去世,族人,门生假托其命,立其次子韦玄成为继承人。韦玄成坏容貌,蒙耻辱,假装病狂,欲让爵辟兄,拒不应召。有些官吏要求惩处韦玄成,玄成不得以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又根拔其兄韦弘为东海太守。宣帝此种举动,颇合《谷梁》之旨而与《公羊》相左。《谷梁》学的兴盛已经水到渠成。

个人因素

《谷梁》学的兴盛,除了它有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适应了社会政治的需要以外,也有着很强的个人因素。晋代范宁在谈到石渠分争之说时指出。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之辩讷。此论可备一说。汉宣帝喜《谷梁》,确是秉承了其祖父戾太子的遗爱。据《汉书·儒林传》等,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于是宣帝善《谷梁》说,将《谷梁》学者蔡千秋提拔为谏大夫给事中,,复求能为《谷梁》者,还派刘向等十多人从江博士和周庆、丁姓习《谷梁》,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随后在甘露三年,宣帝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让太子太傅萧望之平奏其议,从中襄助,并亲自称制临决,终使《谷梁》一派获胜,周庆、丁姓皆为博士,取得了与《公羊》博士平等甚至更高的地位,由是《谷梁》之学大盛。

为什么宣帝去请教韦贤等鲁人并听从他们囿于乡土之见的建议呢?一是因为以《谷梁》为代表的鲁学守先王典章之遗,多圣人流风余韵,二是因为宣帝祖父卫太子刘据也好《谷梁》,三是因为宣帝与鲁人的关系特别密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本鲁国。当初,年幼的宣帝幸免于巫蛊之祸,丙吉见他无所归依,就把他送到史良娣的哥哥史恭那里,由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丙吉也是鲁国人,是宣帝的救命恩人,是向霍光建议让宣帝即位的人。韦贤、夏侯胜都曾在宣帝即位时与谋议,,出了大力。史高则是史恭的长子,因旧恩封侯得官。可见,宣帝喜《谷梁》,确与其好恶有关。宣帝善《谷梁》说,又选刘向等人向江公之子江博士及周庆、丁姓学习《春秋谷梁传》。刘向等都是聪明好学、娴于辞辩的年轻人,二十出头即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宣帝甚奇其材。相比之下,当时持《公羊》义的博士严彭祖等人则略逊一筹,未见有什么口才。刘向等人出色的论辩才能,是《谷梁》学在石渠会议上取胜的一个因素。

史学价值

《谷梁传》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哀公十四年。二传用问答体,逐字或逐层解释《春秋》,是历史文献注释的一种形式。通行的注本,《谷梁传》有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

《谷梁传》解释《春秋》的用辞和文法,体现出一种准确、凝炼的文风。例如,《谷梁传》庄公七年,对经文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见,有细致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史学史上的好传统。在史实记载上,《谷梁传》远不及《左传》丰富,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情况的宝贵史料。其他可与《左传》相补充的史实还有不少,诸如:《谷梁传》僖公二年记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十九年记梁伯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最后导致梁亡,,等等。

《谷梁传》对于史学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谷梁传》主张著以传著,疑以传疑,指出史家应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自己的著作之中。如谴责宋襄公拘守成说,失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等等,体现了上述忠实于历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