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版本系统非常简单清晰,即明道本与公序本 两个系统。黄丕烈在《校刊明道本国语札记》叙中说:《国语》 , 自宋公序取官私十五六本校定为《补音》 ,世盛行之,后来 重刻,无不用以为祖。 经宋庠整理之本,此后成为主 要传世之本:公序本。其
注释本《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 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 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然其间亦有宋庠不知者:如后汉杨终撰有《改定春秋
《国语》·二十一卷吴韦昭注。昭字弘嗣,云阳人,官至中书仆射,《三国志》作韦曜。《裴松之注》谓为司马昭讳也。《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中有与《左传》未符者,犹《新序》、《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
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例如,《晋语》所记骊姬深夜向晋献公哭诉进谗的事,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
《国语》的作者,自古存在争议,迄今尚未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