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晋语·郑文公不礼重耳
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弗听。
重耳经过郑国,郑文公也不加礼遇。叔詹劝谏说:“我听说,亲近上天,遵循先君的教诲,对兄弟以礼相待,资助穷困的人,上天是会保佑他的。如今晋公子有三种天意的吉兆,该是上天要赞助他吧。同姓的男女不结婚,怕的是子孙不会昌盛。狐氏是唐叔的后代,狐姬是伯行的女儿,生了重耳。重耳长大成人,才能出众,虽然逃难离国,但举动得体,长久处于穷困而没有什么毛病,这是一。同生的九个兄弟中,现在只有重耳还活着,虽然遭到陷害而流亡在外,而晋国国内却一直不安定,这是二。百姓对晋侯怨声载道,日甚一日,国内外都抛弃了他;重耳则天天注重提高品德,有狐偃、赵衰等为他出谋划策,这是三。《周颂》上说:‘上天生成了岐山,太王大大拓展了它。’荒,就是扩大的意思。扩大上天所生成的,可以称得上是亲近上天了。晋、郑两国是兄弟之国,我国的先王郑武公和晋文侯曾同心协力,捍卫周王室,辅佐周平王,平王感激他们,赐给他们盟信,说:‘世世代代互相扶持。’如果说亲近上天的话,获得三种吉兆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得天助了。如果说遵循先王的训诲,晋文侯的功劳,郑武公的业绩,可称得上是前训。 如果说对兄弟要以礼相待,晋、郑两国同姓相亲,又有周平王的遗命,可称得上是兄弟。如果说要资助贫困,公子从小到大流亡在外,乘车周历各诸侯国,可称得上穷困。抛弃了这四种美德,会招致天祸,恐怕不行吧!请君王好好地想一想。”郑文公没有听从这番劝告。
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之基。’”公弗听。
叔詹又说:“君王如果不能以礼相待,那么就请杀了他。有一句谚语说:‘黍稷如果不长,就不能开花。黍不能长成黍,就不能茂盛。稷不能长成稷,就不能繁育。种什么得什么,这是没有疑问的,只有立德才是它的根基。’”郑文公还是不听。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中庸
- 大戴礼记
- 新唐书
- 周书
- 金史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十六国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尉缭子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滴天髓阐微
- 艺术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老残游记
- 狄公案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两汉
- 南北朝
- 五代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