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襄王不许请隧《国语》
【原文】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襄王:周襄王。郏:今河南洛阳西。
②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
③甸服:国都近郊之地。
④不庭:不来进贡。不虞:意料不到的事。
⑤神祇:天神和地神。
⑥百度:各种法令、法度。
⑦天降祸灾:周王朝发生内乱。余一人:古代帝王的谦称。
⑧不佞:谦词,不才。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
⑨更姓改物:改朝换代。显庸:显示功能。
⑩流:放逐。辟:受刑罚。
【译文】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现在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赏析】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史通
- 三字经
- 说苑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医家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医学源流论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墨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冰鉴
- 龙川别志
- 词源
- 长生殿
- 诗词
- 南北朝
- 隋代
- 宋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