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译文】
①慕而友:慕:仰慕。友:与之交朋友,动词。
②相过:拜访,交往。
③辞:这里指书信往来。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
④考:考察。
⑤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⑥大略:大体上。扳:同“攀”,援引。
⑦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
⑧辅:车轮碾过。
⑨造于:到达。
⑩昔:昔日。
【赏析】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虽然是赠别的,但是却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文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时没有来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早点达到圣贤倡导的最高境界。
《同学一首别子固》开篇简约地介绍了二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用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一首别子固》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赏此文,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周礼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周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唐才子传
- 大唐西域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儒家
- 三字经
- 孔子家语
- 帝范
- 中论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花月痕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宋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