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品选文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作品评注
二吴又对选文作了新的评注: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评注也取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
- 推荐作品:
- 史
- 大戴礼记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政书
- 史通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六韬
- 乾坤大略
- 何博士备论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阅微草堂笔记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长生殿
- 魏晋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