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浮山梦境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点、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这在当时作家中颇具代表性。首先,是为表彰殉国忠臣、指斥卖国元勋。作品首回,乃据史实敷衍,但从第二回起就凭空结撰,演为三百年之大梦。小说结尾,说明宋之为元所灭,皆因周室忠臣义士复仇,乃是因果报应。作品以因果报应观点解释朝代更迭,虽为小说家之故伎,但作者更为注重人事,作品借五代及宋之兴亡,阐扬奸诈是尚,仁义丧亡,四维既不能修,传国又何能久的道理,,有一定借鉴意义。其次,作品在闾丘、韩二人治理岛国浮石业绩的描述中,寄托了作者自己裕国安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理想,也显示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才干。再次,闾丘、韩二人的结局,实也反映了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情绪和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
乍看此书的故事模式及末回的类于仙话的故事,必以为它的作者纯是位奉信道教的人;细详此书的内容,品味品味作者在书中流露出来的情趣,却发现作者是一个儒士,而且是一个颇为正统的儒士。他不仅不信奉道教,且斥佛道二教固末俗之胡涂,实王道之蟊贼,甚至不承认中国有三教,说教者圣贤授受之规模,治国安民之法则,乌得有三?因此,这书并不是宜示道教教义,宏扬道家法力的宗教小说,而是一个正统的儒者,借用一个由来已久的文学母题,,利用文学形象,宜示自己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世道人心的若干设想和看法。
作为一个儒者,忠是其至高道德标准之一。《希夷梦》的开首五回,写韩速、吕仲卿食周粟终不为宋臣,为了复国,冒死犯难,四处奔波,百折不回,正是对这种至高道德的热情讴歌,表现了作者对此的无限向往。讴歌忠孝,旧小说中所在多有,《希夷梦》却有点与众不同,其关键在于,赵匡胤的皇位是夺诸孤儿寡母之手,而且是对赵匡胤有过无比恩宠的周世宗的遗腹孤子,世宗又是位有道有为的英明君主。这样韩速、仲卿的谋求复国报仇,便不单单是一般的尽忠,,而在忠之中带着一种对恃强凌弱的强暴势力的抗争,对忘恩负义之人的声讨。因此,他们的行为,能迎得各阶层人的长久的赞誉,具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魅力。
儒与释道在对待社会的态度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的积极的入世思想。它要求儒士用世,求闻达。而达则要施展抱负,兼济天下。然而,儒家的理想却往往在现实面前碰壁,能够达的,毕竟很少,而达者又未必于世有补,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之时,一些儒士则往往躲进自己构筑的理想的象牙塔中去寻求某种慰藉,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创造的才子状元及第,而后夫妻恩荣团圆,便多是此类。有些则干脆由入世而走入出世,,一如李公佐创造的《南柯梦》的主人公。《希夷梦》的作者明显的是个未达的寒儒,他也感觉到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够出头,无由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故书中有一种对现实明显的失望情绪。可实在的,他又无法忘怀现实,更无法忘却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首先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不能施展的抱负,幻化在一个冥冥茫茫的岛国施行,实现,颇有点象陈忱创造一个李俊立国海岛的故事,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深深的愿望和理想,强烈地希望着真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这理想和抱负,在书中是靠着作者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尤其是吕仲卿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吕仲卿飘至海岛,受知于岛国浮石的西庶长,因而为朝廷所重,封为客卿;韩速为吕仲卿取归浮石,也被封为广望君,可以说,他们都达了,于是便内除奸佞,抑制地方割据势力;摒去门第,奖拔贤才;同时制订新法,整顿砂政,兴利去弊,疏浚河道。对外则力挫强敌,安疆拓界,把一个浮石治理得国强民富。这的的确确是儒士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王国。
作者把他的书命名为《希夷梦》,确实是很有深意的。要言之,这部小说,其实只是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做了千余年的一个梦。梦虽也可称美好,却毕竟要被现实碰得粉碎。功名何处,梦回剩得须眉白,吕仲卿、韩速终于从梦中醒来,离开希夷洞中的那块巨石,离开了希夷洞,带着深深的叹惋,超然地俯视着人世,俯视着人生。这结局也是很有点象征意味的。可惜,当作者发觉自己的梦想不大能够实现,朦胧地睁开自己的眼睛的时候,他又遁入了所谓天命之中,,迹冷心灰,加入了避世者的行列。这大约与他的入世太深,希望太大,却又喝尽了现实的苦酒不无关系吧。所幸,韩、自虽然仙去,而犹未忘拯救苍生,未忘兼爱及人,爱始为博。临近卷终,作者依然让他们掠邻境之雨以救本境之旱,达到水旱两均。作者其实还是未真正地消极出世,也见得此书并非在构筑一个世外桃源,而是在绘出一个儒士的理想王国的蓝图。
艺术特色
《希夷梦》一书叙事的线索相当精楚,两个主要人物贯串全书的始终。先是韩速、吕仲卿分叙;然后合叙二人为复国奔走;再又分叙:吕仲卿入浮石国,韩速入浮金国;最后再合叙二人在浮石共建基业。韩、吕二人那种为实现理想执着不懈的精神,也颇能感人。可惜语言太文,尤其是许多人物的对白,多为浅近文言,缺少口语的那种活泼、生动及充满生活情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