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问辩
或问曰:“辩安生乎?”
有人问道:“辩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
韩非回答说:“产生于君主的不明智。”
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
问话的人说:“君主不明智就产生辩说,为什么呢?”
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此所以无辩之故也。乱世则不然: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夫砥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仪的也。故有常,则羿、逢蒙以五寸的为巧;无常,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为贤,以犯上为抗。人主者说辩察之言,尊贤抗之行,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是以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则辩生焉。
韩非回答说:“在明君的国家里,命令是最尊贵的言辞,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最高准则。除命令外,没有第二种尊贵的言辞;除法律外,没有第二种行事的准则;所以言论和行动不合乎法令的必须禁止。如果言论没有法令作依据,但可以对付诡诈、适应事变、谋得利益、推断事理的,君主必须采纳这种言论并进而责求它的效果。言论和实效相符,就给重赏;言论和实效不符,就给重罚。因此愚笨的人畏罪而不敢说话,聪明的人没有什么可争论的。这就是没有辩说存在的原因。乱世就不是这样了。君主有命令,而平民可以用学术主张加以反对;官府有法律,而平民可以用私人行为加以违反。君主反而放弃法令而尊崇学者的智慧和行为,这就是世上有那么多人从事学术活动的原因。言行要以功用作为它的目的。磨快猎箭,用来无目的地乱射,箭头不曾不射中细小的东西,但是不能称为善于射箭的人,因为没有固定的靶子。设立直径五寸的箭靶,拉开十步的距离,不是羿和逢蒙不能一定射中,是因为有固定的靶子。所以有固定的靶子,羿和逢蒙射中五寸的靶子就算是技艺高的;没有固定的靶子,胡乱发射而射中微小的东西,仍然算是技艺差的。现在听取言论,观察行为,不把功用作为它的目的,言论虽然很明察、行为虽然很刚直,不过是些胡发乱射的言论。因此在乱世里,听取言论时把隐微难辨作为明察,把博学多文作为雄辩;观察行为时把远离社会作为贤能,把违抗君主作为刚直。做君主的喜欢这种明察,雄辩的言论,尊重这种贤能、刚直的行为,所以那些制订法术的人,虽然确定了行为的标准,分清了争辩的是非,但没有人加以肯定。因此儒生、游侠多了,耕战的人就少了;‘坚白’‘无厚’的诡辩风行起来,宪章法令就会遭到破坏而消亡。所以说君主不明察,辩说就产生了。”
- 推荐作品:
- 子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书
- 梁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龙文鞭影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古今谭概
- 常言道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魏晋
- 唐代
- 宋代
- 金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