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爱臣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主本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王后和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君主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在他身边窥视,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所以说:君主不能使用他的财富,最终会被奸臣窃取,这是天下的君主要牢记的。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是因为诸侯的强大;晋国一分为三,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过富有。燕、宋的君主之所以被杀,都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因此英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让他们完全依法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君主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要倾覆,君权先旁落于大臣之手。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威势在城中炫耀;大臣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兵力。所以臣子在国内不准有私人朝会,在军中任职的时候不能与他国私下交往,个人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明君用来禁止大臣奸邪的办法。因此大臣出外不准有许多人马随从,不准在车上携带任何的兵器;如果不是传递紧急文件,车上带有一件兵器的,也要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这是明君用来防备意外的办法。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宋史
- 隋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政书
- 通典
- 小窗幽记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格言联璧
- 名贤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列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南北朝
- 宋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