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注释
注补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
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考订
《读汉书杂志》,《汉书注校补》,长于音训和文义。《汉书疏证》, 《汉书辨疑》,《汉书管见》,《汉书琐言》,精于考证,训诂和校勘也颇有可取。《汉书窥管》,长于训诂校勘。
《汉书新证》,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的《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的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等人的观点,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的《校书八表》、梁玉绳的《人表考》、杨守敬的《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经》、《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王应麟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当的,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周礼
- 匡谬正俗
- 明史
- 清史稿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别史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棠阴比事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月波洞中记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格言联璧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避暑录话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道家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两汉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