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修订
《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他注范书着重训诂,跟刘昭不同。王先谦说他注后汉书不比颜师古注汉书差,可惜非一手所成,不免有漏略之处。
实际上他立为皇太子以后,才跟张大安等共注后汉书,到他被废为庶人,注书工作结束,前后只有六年,没有充裕的时间详细校订,漏略再所难免。
何况他们的注书工作似没有全部完成,如南匈奴传的注,复沓纰谬,至于不可究诘,体例和文字也跟前后各卷不同,可能不是出于他们之手,而是后人补撰。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
梁书刘昭传说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可见他注范书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偏重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八篇志的注,就是这样的。
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后汉书》的版本流传,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唐代,刘昭所注《后汉志》三十卷与李贤所注《范书》是单独别行的,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后汉书》初刻本及宋真宗景德二年的校定本,都还没有收入《续志》。到了乾兴元年,由于孙?#93;的建议,此后的刻本才把《续志》附在范书纪传之后合刻。毛氏汲古阁本也是如此。而明代监本在合刻时抹掉了司马彪的名字,,改刘昭注补为补并注,清代武英殿本又照明监本翻刻。这样,就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八篇志是刘昭注并补的了。
1965年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后汉书》,对于古人在这方面的粗略疏忽进行了清流正源的工作。校点者参考各本,重编新目;在排列顺序上,把范书纪传部分及李贤注放在前,司马彪所撰《续志》及刘昭注放在后,各部分都写明作者姓名。经过这一整理,整部《后汉书》面目一新。现存《后汉书》,以宋绍兴刊本为最早。
《后汉书》的纪传部分为唐高宗太子李贤所注。司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刘昭。刘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书及司马志,李贤的注即是以此为基础,参照其他各书增删而成的。李贤以志非范书,故不注,刘注作为补阙才与李注一并流传下来了。清人注释《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栋的《补注》为最好。后来王先谦采集众注合成《集解》一书,更为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陈书
- 编年史
- 过江七事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帝范
- 潜夫论
- 六韬
- 吴子
- 管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老残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唐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