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素问·玉版论要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浅深的。《奇恒》是辨别疾病异常状态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神控制着气血顺时运转,永远顺时运转而不回折。如若逆向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诊察神机,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剂的通假字)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脸部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很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醪醴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脸部面色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为阴,右为阴,故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为阳,左为阳,故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男子的病色发生在左侧那就是重阳,如果女子的病色发生在右侧那就是重阴,都是死证。若出现病色阴阳反转的情况,应立即权衡病情的轻重,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或为痹症(肢体疼痛沉重),或为躄症(痿软不能行走),是寒热之气交合为病(邪盛正衰之象)。如脉象为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象虚弱无力,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观察。五行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如果一旦出现气候失常的特殊情况,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谷梁传
- 中庸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徐霞客游记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将苑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东游记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长生殿
- 两汉
- 南北朝
- 隋代
- 五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