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素问·五藏别论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为精囊),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六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被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胃中又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即寸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能充养五脏之气(上达于肺)。气口脉(在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应于气口脉。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先观察其上、下的变化,诊查其脉候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还要辨别其疾病情况(,以便确定治疗的方法)。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战国策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政书
- 帝范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阴符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诗词
- 南北朝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