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灵枢·上隔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症,下膈症的表现是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我还不甚了解其中的道理,我想尽快地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岐伯答道:喜怒不能适度,饮食不加节制,衣着不能随气候变化增减,时而衣少身寒,时而衣多过暖,以致损伤了胃气;胃如受寒,则寒汁流于肠内;寒汁流肠内,则肠内寄生虫感觉寒冷;虫觉寒冷,就会拥挤在一起,聚守于下脘部,因而使肠胃充满、张大,以致卫气不能营运护养,而邪气留止其中。人吃进东西,虫即上而取食;虫上而取食,则下脘虚空;下脘虚空,则邪气占了上风,积聚而滞留不去;邪气滞留,就形成为痈;痈成,则下脘收束。其痈在下脘之内的,一经碰触,则疼痛剧烈;其痈在下脘之外的,则痈外显而痛轻,痈上的皮肤发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问:下膈症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岐伯答道:针刺的方法是,应当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以观察痈肿部位的大小和病气发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如此反复行针但不要超过三次,进针的深浅,要根据病位的深度来决定。针刺后必须使用温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只要使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就会溃散。上述治疗要综合参依日月四时等气候情况及患者身体内部的状况,注意不要违犯针刺的禁忌,用泻法排除体内郁结的邪气;同时患者本人也须保持心境的安恬澹泊,这样才能使正气畅行。然后再服用含有酸味、苦味的食品、药物以助谷物的消化,则痈即除去,下膈症愈。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孟子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梁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荀子
- 小窗幽记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孙子兵法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笑林广记
- 容斋随笔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醒世恒言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何典
- 绣云阁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
- 历史故事
- 诗词
- 两汉
- 唐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