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灵枢·上隔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症,下膈症的表现是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我还不甚了解其中的道理,我想尽快地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岐伯答道:喜怒不能适度,饮食不加节制,衣着不能随气候变化增减,时而衣少身寒,时而衣多过暖,以致损伤了胃气;胃如受寒,则寒汁流于肠内;寒汁流肠内,则肠内寄生虫感觉寒冷;虫觉寒冷,就会拥挤在一起,聚守于下脘部,因而使肠胃充满、张大,以致卫气不能营运护养,而邪气留止其中。人吃进东西,虫即上而取食;虫上而取食,则下脘虚空;下脘虚空,则邪气占了上风,积聚而滞留不去;邪气滞留,就形成为痈;痈成,则下脘收束。其痈在下脘之内的,一经碰触,则疼痛剧烈;其痈在下脘之外的,则痈外显而痛轻,痈上的皮肤发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问:下膈症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岐伯答道:针刺的方法是,应当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以观察痈肿部位的大小和病气发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如此反复行针但不要超过三次,进针的深浅,要根据病位的深度来决定。针刺后必须使用温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只要使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就会溃散。上述治疗要综合参依日月四时等气候情况及患者身体内部的状况,注意不要违犯针刺的禁忌,用泻法排除体内郁结的邪气;同时患者本人也须保持心境的安恬澹泊,这样才能使正气畅行。然后再服用含有酸味、苦味的食品、药物以助谷物的消化,则痈即除去,下膈症愈。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文昌孝经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梁书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奉天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商君书
- 农家
- 黄帝内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新齐谐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释家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浮生六记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词
- 先秦
- 魏晋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