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灵枢·阴阳清浊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相对应,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各不一样,另外还有清浊的区别,然而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那怎么能说二者是相应的呢?
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岐伯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么推及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就应该是相同的了,如此怎么会发生混乱的情况呢?
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气血情况,并不是询问整个社会所有的人。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逆乱之气,就跟整个社会上众人之中总会有作乱之人一样,总体的看都是一个道理。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岐伯说:人体受纳饮食物所化生的是浊气,呼吸的自然界空气所化生的是清气。清气注入属阴的五脏,浊气注入属阳的六腑。饮食物所化生的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清气中的浊气,就会下行。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干扰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做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黄帝说: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清气和浊气的这些情况应该怎样区别呢?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岐伯说:清浊之气的大略区别为,清气上升注于肺,浊气下行走于胃。胃里的清气,向上出于口;肺里的浊气,向下注于经脉,内积于气海之中。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别本作浊)甚乎?
黄帝说:各阳经都接受浊气,哪条阳经接受浊气最多呢?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岐伯说:手太阳小肠经在各阳经中接受的浊气最多,手太阴肺经在各阴经中接受的清气最多,清气向上行于面部各窍,浊气向下行于诸经脉。各阴经都接受清气,唯独足太阴脾经接受胃中水谷所化生的浊气。
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人体的清气、浊气异常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岐伯说:清气的性质是滑利的,浊气的性质是滞涩的,这是清气、浊气的正常的表现。所以,如果是由于浊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如果是由于清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如果是由于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而导致升降失常的病变,就应当察明病情,了解清气、浊气相互干扰的程度和部位,再结合清气、浊气的特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治。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增广贤文
- 荀子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折狱龟鉴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论衡
- 老老恒言
- 山海经
- 西游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鬼神传
- 十二楼
- 杨家将
- 李公案
- 开辟演义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亢仓子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南北朝
- 元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