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灵枢·营气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黄帝说:营气的道理,摄入谷物是最宝贵的。五谷入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并充溢在体内,营养脏腑。同时,还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精华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入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的规律一样。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别本作脾),从髀(别本作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经,流注到手阳明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经,然后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颈项部,在此与足太阳经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经过臀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阴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心包络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注入足少阳经,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阴经,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颈项部下行,循脊柱两侧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阜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入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
- 推荐作品: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颜氏家训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艺文类聚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新齐谐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中说
- 阴符经
- 太玄经
- 刘子
- 桃花扇
- 两汉
- 魏晋
- 南北朝
- 明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