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十大经·前道
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那些得道的圣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考虑如何符合天地之道、顺应民心和神祗的意愿,并且兴民同利,人们都依赖于他们,这便是所谓的道义。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任用了他们,对整个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人都是大有益处。这样的话,天下的名士就都会来归附。一句话就可以使君主获利的,这便称作“士”;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获利的,这便称作“国士”。因此说,有道的贤人都是谦卑己身以遵从天道,用他们的才智去认识道,努力用道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且寻求道的与世相合,卑屈己身以待天时。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懂得了这些圣贤们所掌握的道那便是国家的大幸了。
国大人众,强国也。若身载于后,主上不用之,则利国家社稷、万夫百姓。王公而不知之,乃国家之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囗,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本该算是强国了。但如果得道的贤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不任用他们,那么对于国家乃至全天下都是大为不利的。对于统治者来说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国家的大不幸。君主不应该不遵天道而以侥幸治国,治理国家本来是有既定的法则的,这便是要懂得天时、地理、人事;而且,精通阴阳之道。…… 正定名分使名实相符万事就由条理,否则就会纷乱无序。正定了名分则万事可成,不正定名分事情就不会成功。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的,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顺当自如。“道”不但可施用于个人的修身,也可施于国家的治理。个人得“道”则可成就其事业,国家得“道”则可以治理太平。小国得“道”可以常保疆土,大国得“道”则可以一统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其军强,以居国其国昌。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道”是有他的本原的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实有,不用它的时候似乎它又是空无的。合于“道”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遵循“道”则一切都会有常规。古代圣贤,办事只知遵行“道”。懂得了“道”,则天地之道、人鬼之道皆能相宜。用“道”来治军则军队强大,用“道”来治国则国家强盛。古代的贤圣,只知遵行“道”。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扁鹊心书
- 天玉经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新齐谐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小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黄庭经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两汉
- 隋代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