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礼运
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曾参与蜡祭。宾客走了以后,他出来到楼台上观览,感慨地叹了口气。言偃跟随在孔子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从前大道通行的时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而有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大家所公有,选举贤能的人,讲求诚信,致力友爱。所以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双亲,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社会上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鳏夫、寡妇、孤儿和残疾人都能得道供养。人们厌恶把财物浪费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们担心自己的智力体力不能得到发挥,但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因此奸诈阴谋的事不会发生,盗窃财物扰乱社会的事情不会出现。所以家里的大门不必紧锁,这就叫做大同世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
“现在大道已经渐渐衰弱,天下为一个家族所私有,人们只敬爱自己的双亲,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想据为己有,出力也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财物和权位世代相传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沟池作为防御工事。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他们之中没有一人不依礼行事的。礼制的兴起,与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礼制而当权在位的,民众把他视为祸殃。”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
言偃又问:“这样的话,礼就是很紧迫的了?”
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
孔子说:“礼是先代圣王用以顺承自然之道来治理人情的。它参验于鬼神,贯彻在祭、丧、乡射、冠、婚、朝聘等礼仪上。因此圣人就用礼来昭示天道人情,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
言偃又问:“现在在位当权的人没有知道遵循礼制的,为什么呢?”
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吾舍鲁何适?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周公其已衰矣。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嘉。”
孔子说:“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从幽王、厉王起就败坏了。我舍弃鲁国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鲁国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礼,周公定的礼看来已经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这是天子的职守。也因为他们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执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与天子同样的礼仪。至于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样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礼制,这叫做大嘉。”
“今使祝嘏辞说,徒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车,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为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不使也。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臣与君共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适诸侯,必舍其宗庙,而不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当今祝辞、嘏辞都收藏在宗祝巫史私人手里,这是不合乎礼的,这叫做昏暗之国;先王的酒杯,诸侯在祭祀时用这种酒杯,这是不合乎礼制的,这叫做僭越国君;兵器、甲胄藏于大夫家中,这不合乎礼,这叫做威胁国君;大夫家中设立各种官职,祭器自备,声乐俱全,这是不合乎礼制的,这叫做国家纲纪悖乱。侍奉国君的叫臣,侍奉大夫的叫仆。在三年服丧期间和新结婚的,一年之内不差派公务。在此期间穿着丧服入朝,或是和家仆杂居共处,没有尊卑上下,这都不合乎礼,这叫做君巨共国。天子有田来安置自己的子孙,诸侯有国来安置自己的子孙,大夫有地来安置自己的子孙,这叫做制度。天子到诸侯国去,一定要住在诸侯的祖庙里,如果不按照礼籍的规定而进住,这叫做天子坏乱法纪。诸侯不是为了探病或吊丧,而随便进入大臣家中,这叫做君臣戏弄。”
“故夫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列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仕,民不归,是谓疵国。
“礼是国君手里的权柄,是用来辨别嫌疑,洞察隐微,敬事鬼神,考正制度,辨别仁义,建立政教制度,安定君臣上下的。所以国政不正则君位不稳,君位不稳则大臣背叛小臣窃权。严刑峻法而风气败坏,法令就会变更无常,法令变更无常,礼法会更加紊乱,礼法紊乱,士人就无法按礼行事,民众就不会归顺,这就叫做病国。
“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效地,所谓因地之利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翫其所乐,民之治也。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于无过之地。
“所以政治,是国君用来托身的。政令的制定必须依照天道,效法天理来颁布政令,颁布到神社,叫做效法大地。政令颁布到祖庙,叫做仁义。实施于山川,叫做兴作。实施于五祀,叫做制度。这就是圣人托身稳固的原因。圣人是参照效法天之礼,比照依从鬼神之灵,来处理政事的。设身处地地考虑的事物,就能使礼有序。体验到民众的欢乐,就知道民众如何治理。天有四时,地能生财,人是父母所生,而知识是老师所教。把四者加以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无过之地。
“君者,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所养,非养人者也;人所事,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明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事君以自显,是以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有患,君死社稷为之义,大夫死宗庙为之变。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非意之,必知其情,从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为之。
“国君是民众所尊崇效法的,而不是尊崇效法民众的;国君是民众所供养的,而不是供养民众的;国君是民众所侍奉的,而不是侍奉民众的。如果国君效法民众就会发生偏差,国君供养民众就会财力不足,国君侍奉民众就会失掉君位。所以百姓要效法国君来修养自己的品行,供养国君来安定自己的生活,侍奉国君来显示自己的职分。因而礼制得到贯彻,上下名分就会确定。只要合理,人们就乐于为国君献出生命而不愿苟且偷生,因此国君要利用人们的智慧而丢掉他们取巧的毛病。利用人们的勇敢而去掉他们冲动的毛病,利用人们的仁爱而去掉他们贪图便宜的毛病,国家有危难,国君为国家的利益而死,叫做义,大夫为患病而死,叫做变。圣人能够把天下当做一个家庭,把整个国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必定是由于圣人了解人情,通晓人义,明白人利,懂得人患,然后才能做到。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恶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什么是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是不学就会的;什么是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和悦,弟弟友爱,丈夫守义,妻子顺从,长者仁惠,孩子听话,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叫做人义。讲究信义,重视和睦,这就叫做人利;彼此争夺,相互厮杀,这就叫做人患。圣人所以能治理人的七情,得十义,讲究信用,重视亲睦,崇尚辞让,摒弃争夺,舍弃礼还能用什么来治理呢?饮食男女,是人们心中最大的欲望;死亡贫苦,是人们心中最憎恶的处境。欲望和憎恶是人们心中的两大情绪,人们把它藏在心中,别人无法揣度。喜爱什么,憎恶什么都藏在内心,不表现在神色上,想要真正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动,共相竭也。五行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五声五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所以说人是天地感化的功德,是阴阳孕育的结果,鬼神精灵的荟萃,是五行中的精华。天秉阳性,悬垂日星,照临大地;地秉阴性,负载着山川河流。播散五行到春夏秋冬四季,与四气调和而后出现各种月形。因此前十五日月亮逐渐圆满,后十五日逐渐残缺。五行的运转,彼此互为终结。五行四时十二月周转运行轮流做主,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首,是能够品尝关味,辨别声音,穿着各色衣服而生活在世上的万物之灵。
“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以月为量,故功有艺;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则饮食可用。
“斯以圣人制定法令,必定以天地为根本,以阴阳为大端,以四时为度量。日星为纲纪,月份为限量,以鬼神为徒类,以五行为材质,以礼义为器具,以人情为田地,以四灵为家畜。以天地为根本,万物就可以兴举;以阴阳为大端,人情就可以看清;以四时为把柄,事情就可以劝勉;以日星为纲纪,事业就可以分别;以月份为限量,事功就可以分理;以鬼神为徒类,事情就各有职守;以五行为材质,事物就可周而复始;以礼义为器具,事情就能推行成功;以人情为田地,人就可以感到温暖;以四灵为家畜,饮食就有了来源。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麟以为畜,而兽不狘;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什么叫做四灵?麟、凤、龟、龙叫做四灵,以龙作为家畜,鱼类就不会潜藏水底;以凤为家畜,鸟类就不会飞走;以麟为家畜,兽类就不会逃走;以龟为家畜,人情就不会不知道。先王束持龟,安排祭祀,宣读祝辞,设立制度。所以国有礼制,官有管理,事有职守,礼有秩序。
“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养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
“先王忧虑礼不能贯彻到下面,所以祭上帝于南郊,用来确定上天的至尊地位;祭土神于国内,用来显示大地物产之利;祭祀祖庙,用来表达家族中的仁爱;祭祀山川,用以表达对鬼神的尊敬;祭祀中雷、门、户、灶、行五神,用以表达对创造这些生活事物的先人的尊敬。所以宗祝在宗庙,三公在朝廷,三老在学堂,君王前面有巫,后面有史官,掌管卜筮、礼乐、劝谏的官员都在左右。君王居中,心无杂念,保持纯正的心态。所以礼举行在南郊,天上百神都得到享祭而各受其职;礼举行在神社,而大地所产的各种物资都极尽其用;礼举行在祖庙,而子孝父慈的教化得以实施;礼举行于宫中五祀,各种规则就会得以端正。所以举行祭郊、祭社、祭宗庙、祭山川、祭五祀的祭祀活动,义得到修治而礼也蕴藏其中了。
“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协于分艺,艺理其居于人也,曰养。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礼的产生必定本于天地未分的太一,太一又分而为天地,天地又运行而有了阴阳,阴阳变化而有了四时,四时运转而又有了鬼神。降下来就称为命,这种命是效法天理的,协调各个方面有一定限度。礼体现在人身叫做修养。这是用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坚固人肌肤的组合,筋骨的约束;是用以侍奉生者、葬送死者,敬事鬼神的大事;是用以传达天道,顺适人情的大渠道。只有圣人知道礼是不可以废止的。所以要使一个国家出现破国丧家人亡的情况,必须先破坏它的礼制。礼对于人来说,就好像酿酒要有酒曲一样。君子因为遵循礼制品德会更加淳厚,小人因为违背礼制品德会更加浅薄。圣人修治义的根本、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有可以义起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为礼而不本于义,犹耕之而弗种;为而不讲于学,犹种而弗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
“人情,就像是圣人的御地。圣人修治礼来耕它,陈说义来种它,讲学探讨来锄它,本着仁心来收获它,播放音乐来安适它。所以说礼,是义结出来的果实。只要配合义而能谐和,这种礼即使古代先王所未曾有过,也可以根据义理来创制。义,是对事理进行分辨,对爱心进行制约。用义来协调事理,用义来明辨仁爱,做到这些就会强大,失去这些就会丧亡。仁是义的根本,顺的主体,做到的人就会受到尊重。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没有未耘而要耕;制礼而不以义为根本,就好比耕地而不播种。以义为本而不宣讲学习,就好比播了种而不锄草;宣讲学习而不合于仁,就好比锄草而不收获;符合仁而不用乐来调适,就好比收获而不食用;用乐进行调适而不能达到顺,就好比食用了而不能使身体康健。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苑滞积也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言有理也连而不相及,言有叙也动而不相害,此顺之至也。明于顺,然后乃能守危。
“四肤正常,肌肤丰满,说明人是健康的;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夫妇和顺,说明家庭是和美的;大臣守法,小臣清廉,官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匡正,说明国家是健康的;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交,大夫以法度为序,士人以信相考较,百姓以和睦相守,说明天下是昌盛的。这就叫做大顺。大顺,就是人们能正常地养生送死,侍奉鬼神的社会。因此国事大量积聚而不积压停滞,各项事务并行而不纠缠乖谬,细微小事也能施行而不遗漏。事虽深奥而能通达,虽然密集而不间隔,连续而不相抵触,行动起来而不相防害,这就是顺的极点了。明白了什么是顺,然后才能安守高位。
“夫礼之不同不丰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皆所顺也。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掫,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实也。”
“礼制的规定不尽相同,礼的规格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是对以维持人情而保持安定的。不能让住惯山区的人们迁到河川地带,也不能让住惯洲诸地区的人们迁居到平原;使用水、火、金、木,以及饮食必须顺应天时。冬季实行男婚女嫁,春季颁授爵位,这些都必须和年令以及德行相当,这都是符合顺的。让民众必须顺应天时,这样就不会发生水旱昆虫的灾害,民众就没有凶年以及意外的疾患。天不隐藏其天理,地不隐藏其宝藏,人不隐藏其真情,于是天降甘露,山里出现宝器宝车,黄河出现龙马负宝图,凤凰麒麟都来到近郊,龟龙都来到宫中的池沼。其余的鸟兽以及卵生胎生的动物,随处可任人俯身观看。出现这种境况不是由于别的原因,就是由于先王能够遵循礼表达义,体现了信以达到顺,这就是顺意的真实表现。”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易经
- 大学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旧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国语
- 帝范
- 中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投笔肤谈
- 法家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海国春秋
- 庄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诗文评
- 冰鉴
- 日知录
- 诗人玉屑
- 诗词
- 先秦
- 魏晋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