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为贡生。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
《聊斋志异》的版本较为繁多。20世纪60年代,张友鹤先生对《聊斋志异》做了会校、会评、会注,按张先和的考据,《聊斋志异》的版本分为抄本与刻本两个系统。《聊斋志异》的抄本最早出现在雍正癸卯年前,其依据是清前期殿春亭主人在《聊斋志异抄本跋》中写
清代王士祯《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清代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
文学影响《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
作品主题揭露现实《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
【王七】《劳山道士》篇中主人公。王七,官宦人家子弟,羡慕道教,闻劳山多仙人,前去寻访。在道观,见一道士白发垂领,神气不凡,拜为师。第二日凌晨,老道士喊王去。交给一把斧头,使其随众打柴。过月余,王七手脚磨起摩茧,不堪其苦,暗想回家。一日傍晚,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
下表为《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的目录,此版本中并无补遗和附录:该版本未收篇目海大鱼、牛同人等篇目,牛同人为一残缺篇目,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中收录了此二篇。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等三篇出自乾隆年间黄炎熙的《聊斋志异》选抄本;在张友鹤《聊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