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兵制
中国西晋统一全国后,沿袭曹魏的军事制度,初期中军强,外军弱,中后期宗王出镇四方,又于王国设置军队,并盛行世兵制。东晋时,外军转强而中军较弱,集兵方式改以募兵制为主。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平时驻守京城内外,有事出征。驻在城内的中军为宿卫兵,由左、右二卫负责宫殿宿卫,其他军、营担任宫门和京城宿卫。驻在京城外的中军称牙门军,无宿卫任务。中军力量强大,晋初多达36个军,总兵力不下10万人。
外军驻守重要州镇,由都督分领。晋武帝为加强王室对军队的控制,用宗室诸王充任都督,出镇四方,并允许诸王置兵,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成为外军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州郡兵是地方武装。晋武帝平吴以后,曾下令诸州取消州郡兵,仅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军队的最高长官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下有中军将军,总领宿卫兵;左、右卫将军,统宫殿宿卫兵;领护等将军、校尉,分统宫门和京城宿卫兵;四护军分统城外中军。又有都督各州诸军事和征、镇、安、平等将军,分统外军。
西晋是世兵制的全盛时期。凡为兵者皆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民同,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士兵及其家属的社会地位低于郡、县编户民。为扩大兵源,西晋还发奴僮和谪发罪犯为兵,作为世兵制的补充。士族官僚则享有免役的特权。
军队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其次有骑兵和水军。武器由政府统一供给。国家建武库贮备兵器。中央设卫尉总管武库和冶铸事宜。军队的粮食和布帛也由政府统一供给和管理。
东晋沿袭西晋的军事制度,但有许多重要变化。由于皇权衰微,导致中军寡弱,宿卫军、营往往有名无实。而统率外军的都督、刺史却拥兵自重,跋扈一方。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州、镇,兵势之强往往超过中央。同时,东晋的兵员多用募兵制解决。如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多是由广陵一带招募的。此外,也征发民丁为兵。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孟子
- 公羊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周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园冶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女仙外史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词源
- 诗词
- 先秦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