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价值
《列女传》的成书有其重要意义。不管作者编撰此书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刘向把古代著名妇女事迹,种类相从的搜集起来,便于人们查考和研究。人类社会本是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男女共同劳动的结果。在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重男轻女,妇女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列女传》可以稍稍提高人们对于妇女的认识。自从刘向编撰《列女传》以后,,《汉书》即立《元后列传》,《后汉书》则有《列女列传》,其后许多史书有开设记载妇女活动的专栏,创立了重视妇女历史地位的先例。所以,《列女传》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刘向编撰《列女传》,并不是为了反映客观历史进程,即不是为了作史,而是要劝讽宫闱,感悟天子,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全书尽管是说理寓于传人之中,但仍有一些地方记载失实,年世舛误,甚至故为异说,陈列虚事。这种消极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世史家。他们有时在人物传记中掺入缺乏史实依据的神灵怪异之言、佚闻传说之辞,致使真赝杂糅,降低了传体史书的真实性。然而,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着史家本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不能过多地归咎刘向其人其书。
促使妇女传记不断增多,作为占人口总数一半的群体,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贡献。可是在我国,一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形成以宗法制度为核心,以父系家族为细胞的私有制社会,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就逐渐被确定下来,反映在史学上,就是轻视和忽略对妇女人物的记载。《诗》《书》《春秋》虽有关于妇女的记述,但仅是只言片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诸子著作中有关妇女的内容开始增多,,齐杞梁妻、鲁季敬姜和赵威后等不少妇女形象被塑造出来。司马迁认识到妇女力量的存在,承认她们对社会和家庭发展的一定作用,更在《史记》中为吕后立本纪,为其他后妃设《外戚世家》,并以较多的笔墨叙述了巴清寡妇、齐女缇萦及卓文君等妇女的故事,影响很大。然而以上诸书多未著一人之生平,只是旁见侧出,也没有区分类别。
刘向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观点,通过《列女传》的编撰,最早有意识地为妇女立传,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体裁结构⑺。在此之后,史家逐渐注重对女性人物的记载,随时缀录,代不乏人。盖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⑻。无论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列女传》,还是野史杂传和地方史志中的妇女列传,都曾受到刘向《列女传》的启示和影响。
《列女传》撰成后数十年,班固著《汉书》,除设《高后纪》和《外戚传》外,独列《元后传》,所记女性比《史记》要多。《汉书》还受《列女传》编撰主旨影响,增加了劝诫教化的色彩。其后陈寿《三国志》仍为后妃立传。到了南朝宋时,范晔著《后汉书》,除了立《皇后纪》,又仿刘向《列女传》,在书中为皇族妇女之外的各阶层妇女设《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但又重贞女亮明白之节,立传原则、编撰形式几与刘向相合。《后汉书》设《列女传》,后史因之,成为定则,《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设有《列女传》。
实际上,早在范晔之前,东汉后期的《东观汉记》已经仿刘向《列女传》,为皇妃以外有嘉言懿行的妇女撰写了传记,三国时吴国谢承《后汉书》也为妇女设了专篇。这些想必都曾对范晔著书起过参考作用。
在《列女传》影响下,野史杂传中的妇女传记也相继问世。晋皇甫谧《列女传》、杜预《女记》,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明解缙《古今列女传》,清刘开《广列女传》等,都是其中有名的著作。在其他类型的传体史书中,也有系统的妇女传记出现。它们在著述宗旨、内容选择和编写体例上,,向《列女传》取资不少,一般既重贞节孝义,又重才学文辩,既随举一事而为之传,又包举一生而为之传。《益部耆旧传》里《杨子拒妻》一传,所述故事,就颇似《列女传》中《鲁季敬姜》传主的通达知理,匡子过失。有的还借鉴了刘向君子谓、君子曰的发论形式和引《诗》证事的方法。如皇甫谧《列女传·庞娥亲》的传末,,先是用玄晏先生以为……引出议论和评述,然后以《诗》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相证,说是娥亲之谓也⑼。
许多地方史志也设《列女传》。清代杨传第说:刘向著《列女传》,范晔《后汉书》因之为史家成式,下逮郡邑志乘⑽。拿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来讲,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虽未立列女之目,但却列有先贤士女,收入巴蜀地区汉魏间人物200余名,而女子即占其中1/5强。它的撰作方式全仿刘向《列女传》,赞似《列女传》颂,注实为各人传记,语言风格也有《列女传》的影子。
宋、元以后,随着方志学的发展,各种全国一统志、省通志、府州县志和乡镇村志,几乎都置《列女传》。章学诚曾总结修志经验,依据刘向《列女传》,制定了一些编写方志《列女传》的条例。在《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和《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他提出,列女之名,仿于刘向,非烈女也,主张并援刘向之例,,苟有才情卓越,操守不同,或有文采可观,一长擅绝者,不妨入于列女。谈到论赞,他要求参用刘向遗意,列传不拘一操,每人各为之赞,各为论列。关于每传章首的表述方式,他指出,《后汉书》有失列女命篇之义,应仿刘书,云某氏,某郡某人之妻,不当云某郡某人妻某也。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刘向《列女传》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刘向编撰《列女传》,除了节烈孝义,还大量收录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甚至反面的人物,范围很广。但是,随着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纲常名教势力的加强,在正史以及杂传、方志的编写中,史家几乎并失刘向之例,专从节烈载笔,列女逐渐变成烈女。对于这种取舍标准的变化,清代人已经有所认识。《明史·列女传》序说: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鉴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⑾当然,刘向《列女传》中的节烈妇女也有十几名,约占全书的1/10,集中于卷4《贞顺传》和卷5《节义传》中,这为日后《列女传》变成《烈女传》埋下了病灶,妨碍了历代杰出女性才能和贡献方面史料的开拓。
最后还应指出,刘向《列女传》能够对古代史学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与它的广泛流传分不开的。有了官方的首肯和提倡,加上成书形式可取,此书一出,即迅速传布,甚至远及西域。《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有分《列女传》书的残文。在内地郡国,东汉盛行以它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有梁节姑姊、齐钟离春、楚昭贞姜等9事,皆本于《列女传》。,《列女传》还受到东汉学者的重视。班昭曾作注释,马融亦为之训解,使它得以广泛流传,历久不衰。今有《四部丛刊》本《列女传》。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六韬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儒林外史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北游记
- 杨家将
- 岭表录异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老子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先秦
- 两汉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