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哀公问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哀公问于孔子说:“大礼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君子在谈到礼的时候,为什么态度是那样地恭敬呢?”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资格来谈论礼。”哀公说:“不必谦虚。请您一定讲一讲。”孔子说:“本人听说:人活这一辈子,最要紧的就是礼。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定的规矩敬奉天地之间的鬼神;没有礼,就无法辨明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姻亲、朋友之间交情的厚薄;因此之故,君子在谈到礼的时候,就态度十分恭敬。然后才尽其所能来教导百姓,使他们不失时节地按礼行事。有了成效,然后再讲究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宫室雕刻、用什么样的族旗、穿什么样的礼服,以区别尊卑上下等级的不同。百姓既都顺从君子的领导,然后给他们讲解丧葬之礼,使他们准备好鼎姐之类的祭器,准备好猪肉干肉之类的祭品,修建宗庙,逢年过节,虔敬地按时祭祀,并借以排好族人的辈分。此后,就教导他们在合适的地方安居,穿适合自己身份的衣服,住的房子不要太高大,乘的车子不要雕饰什么图案,用的器物不要雕饰什么花纹,吃饭也不要太讲究,不但教导百姓如此,君子自己也不能奢侈,以与民同利。从前的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哀公听了这话就问道:“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作呢?”孔子说:“今天的君主喜好财富,贪得无厌,淫乐无度,懒惰傲慢,非把民众的财力耗尽不可。违背众人的心愿,侵害有道的人,只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从前君主是照我前面所说的那一套做的。而现在君主却是照刚才所说的这一套做的。如今的君主,没有肯实行礼教的了。”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孔子陪坐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人伦之道,哪一条最重要?”孔子听了以后肃然动容地回答道:“您问到这句话,那便是百姓有福了。臣岂敢不认真回答呢?人伦之道,最重要的便是‘政’这一条最重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做‘为政’?”孔子回答说:“所谓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自身正,那么老百姓也就跟着正了。国君的所作所为,就是老百姓的榜样。国君所不做的事,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去做。”哀公又问:“请问应该怎样去为政呢?”孔子回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做好了,所有的其他事情也就跟着做好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却很愿意听一听做好这三件事的办法。可以讲一讲吗?”孔子回答说:“古人的为政,把爱护他人看得最重要。要做到爱护他人,礼最重要。、一要做到礼,敬最重要。要做到不折不扣的敬,大昏最重要。大昏是最最重要的了!大昏的曰子来到,‘要戴着礼帽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是表示亲她的意思。所谓亲她,实质上就是尊敬她。所以君子以尊敬为亲,抛开尊敬也就是抛开了亲。没有爱也就没有亲,没有敬也就没有正。爱与敬,大概就是为政的根本问题吧!”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哀公说:“请问怎样施行政治呢?”孔子说:“夫妻有分际,父子有恩情,君臣相敬重,这三者做得端正,那么其他一切事情也就都好办了,”哀公说:“寡人虽不肖,愿领教如何做到这三点的方法,是否可以呢?”孔子说:“古人施行政治,首要的是做到爱人;要做到爱人,首要的是礼;要治礼,首先是要恭敬;恭敬的表现,首先在于大婚之礼。大婚之礼是极其重要的。大婚到来的时候,君主要穿上礼服亲自去迎接,是要表示对于对方的亲爱。向对方表示亲爱,也是希望得到对方的亲爱。所以君子以恭敬的态度迎亲,如果舍弃恭敬的态度,也就会失掉对方的亲爱。没有爱,关系就不亲密;不恭敬,行为就不端正。所以仁爱和恭敬,大概就是政治的根本吧!”哀公说:“我想问一句,像您说的这样,君主要穿了礼服亲自去迎亲,是否太隆重了?”孔子严肃地回答:“两姓结为婚姻,为前代圣主传宗接代,成为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这么大的事,您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哀公说:“我太愚钝了,不愚钝,也不会来向您请教。我想提问,又找不到适当的辞语,请您还是接着说吧!”孔子说:“天地不配合,万物就不能生育。大婚,就是为千秋万世生育后代呀,您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孔子进一步说道:“君主和夫人,在内,治理宗庙祭祀,功德足以和天地神明相配;出外,发布朝政命令,足以使上上下下都能恭敬听命。这样内外都有了礼,臣子有失职之事,可以纠正;国君有错误,可以复兴。所以说施行政治要以礼为先,礼是政治的根本。”孔子又说道:“从前夏商周三代圣明天子执政的时候,都很尊重他们的妻和子,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妻’,是祭祀父母时的主妇,敢不尊敬吗?所谓‘子’,是父母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对一切都应该尊敬,而尤其以尊敬自己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直接从父母这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干,敢不尊敬吗?不能尊敬自己,也就是伤害了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也就要跟着灭亡。自身和妻、子三者,也是百姓的象征。由自身要推想到百姓,由自己的儿子要推想到百姓的儿子,由自己的妻子要推想到百姓的妻子。君子如能实行这三点,礼就会遍行于天下,过去周太王就是这样做的。能这样做,国家就安定了。”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做尊敬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说错的话,老百姓就会当作圣旨;君子做错的事,’老百姓也会当作榜样。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作错事,老百姓就会不待命令而做到恭敬。如此这般地做了,就是能够尊敬自身了。能够尊敬自身,也就是给父母脸上争光了。”哀公问道:“什么叫做给父母脸上争光?”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是人的一种美名。百姓送他这样一个称呼,说他是、‘君子之子’,这也就是使其父母成为君子了,这就是给他的父母争得美名了。”孔子又接着说道:“古人的为政,把爱人看得最重要。不能爱人,人将害己,这样就不能保护自身。不能保护自身,就不能安居乐业。不能安居乐业,就难免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不能成就自身。”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凡事都不做错,就叫成就自身。”哀公又问道:“请问君子为什么那祥地看重天道呢?”孔子回答说:“看重它的永不止息,就好像曰月的东升西落永不止息,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开通无阻,保持永久,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无所作为而万物皆成,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万物皆成而又明明白白,这就是天道。”哀公说:“寡人愚蠢不开窍,这是您心里有数的,所以请您多加指教。”孔子闻听此言就连忙离开座位惭愧不安地说:“仁人凡事不犯错误,孝子凡事不犯错误。所以仁人的孝敬父母如同孝敬上天。敬爱上天如同敬爱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哀公说:“寡人很高兴听到您这一番高论,以后(尽量)不犯类似的错误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能讲出这样的话,真是作臣子的福气啊!”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礼记
- 孟子
- 公羊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元史
- 周书
- 北史
- 陈书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管子
- 农桑辑要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葬书
- 葬法倒杖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尚书正义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宝传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历史故事
- 诗词
- 隋代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