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历史故事 > 正文 >>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作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24

  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2000多年,一直在政治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各朝各代对于儒学思想都会赋予新的理解。

  但是儒家思想在诞生之初,实在是比较艰难,长达几百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一直到大汉王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让儒家思想走上了历史新高度,那么在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儒家学说

  1,儒学思想的起源

  儒学思想的起源,要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东周王室大权旁落,周天子成为一个无实权的称号而已,所以西周时期制定的礼教制度早已被破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如此尴尬下的东周,看着麾下的诸侯国一步一步地壮大,最终好几个诸侯国直接称王,导致东周的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周天子这位天下共主没了实际权力,整个王朝也没有向心力,这时不仅权力被瓜分,很多效忠周王室的诸多知识分子都走向基层民间,在各地推行自己的学识,逐渐很多人都得到了知识的洗礼,于是思想也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一下子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其中儒家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于君主讲究施行仁政,对于百姓讲究做到仁爱,这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

  还有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所谓义,原来是指“宜”,所以主要是指行为适合于礼,而孔子用“义”来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标准。

  礼,则是指政治和伦理的范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是以“礼”作为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智,是指人们要知道、要求了解,所以同“知”,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孔子也认为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知识。

  信,是指与人交往要做到诚实不欺,要做到言行一致;孔子还把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统治阶层要讲信用,百姓才会反馈真情而不欺瞒上面。

  另外恕,是指做到包容、宽恕;忠,指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组织。

  孝,则有孝、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至孝是小孝是指养父母之身,中孝是指养父母之心,大孝是指养父母之志,至孝是指养父母之慧。至于“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秦朝时期其实儒学不算衰落

  为什么说秦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算衰落?因为秦始皇只是“焚书坑儒”,但没有胡乱的杀儒学大家,依然在使用儒学大家。

  首先,来看一下“焚书坑儒”的起因经过,这个事件的起因根据史书记载是说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和七十位博士在咸阳宫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焦点是是否应该废除分封制,所谓博士,是儒学大家被秦朝封的官职。

  在这场辩论大会上,秦朝当时的仆射周青臣就使劲地夸赞秦始皇的功劳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潜台词就是秦始皇的决定肯定是对的,应该全力支持。

  但当时博士之一的淳于越就提出异议,他也肯定秦始皇伟大的功绩,不过他说废除分封制是不明智的,学习商周的制度是必需的,因为儒学讲究恢复周朝礼乐制度,所以一直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才是最先进的。

  秦始皇也没有反对,而是基于淳于越的观点继续讨论,最后秦朝丞相李斯则发表言论说到:即便是上古圣贤三皇五帝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所以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制,周朝还不是终结在分封制上面,所以完全没必要学习商周。

  与此同时李斯还谏言,说应该禁止以古非今之事出现,还强调除了秦朝规定的思想书籍,其他任何一家言论都应该烧毁,但是唯独博士家的除外。秦始皇听后,非常认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焚书”。

  这里已然表明秦朝还是尊重儒家,也继续任用儒家学者,但是不喜欢用过去的思想来套用并议论当下的政事,而且焚的是除法家以外的百家思想流派的书籍。而且在《史记》中记载都没有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说秦朝“焚诗书、坑术士”。

  不过后来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而引发一起事故,的确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史记中也是说抓寻方士而坑杀的,具体有什么样的人也没有详细记载,即使有儒学学者,也是正常,但是秦始皇并不是针对儒家。

  如果纵观整个事件,秦始皇是不喜欢人们用过去的思想来反对它现在做的事情,因为它要统一一切方面,不希望有威胁他集权的可能。

  后来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秦二世胡亥依然重用博士,例如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胡亥特意召集30多位博士商量对策,由此可见,秦二世之时,儒家学者在秦朝中央依然有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件“焚书”事件的了解,可以发现秦始皇并没有有意针对儒家一派,而是针对很多思想学派,目的就是禁止以古非今。因此儒家才能在汉朝实现历史性发展,不然早已没有儒家的生存空间。

  汉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兴起

  众所周知,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推行黄老之学,即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突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实也比较简单,当时的汉朝经历秦朝末年的战乱才统一天下,汉朝的统治者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还选择不过多干预,就是希望百姓在不造反的前提下自由发展,从而让汉朝恢复国力,走向富强。

  虽然总体来说汉朝前期的无为而治促使了文景之治,但是一样存在弊病,例如汉景帝时期的七王叛乱,就是因为无为而治,导致封国实力发展壮大,而不满足于现状选择挑战皇权。

  同时表明西汉初期推行的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所以发展至汉武帝时期,想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要有一套适合的政治思想,而儒家学说在当时就非常符合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应用,因而儒家思想在这一刻走向历史性高度。

  其次,为什么是儒家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不是法家、墨家之类的,例如秦朝不是一直推行法家吗?都说汉承秦制,为什么不继承法家?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秦朝就是前车之鉴,不想重蹈覆辙,法家的严厉酷刑在某个时刻某个重犯身上的确合适,但是天天用法家思想针对天下万民,恐怕不出几年汉朝就会走向灭亡,这一点汉武帝这位雄才伟略的大帝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汉朝不可能再选择法家思想。

  而墨家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封建集权制度下的一代传奇君主,汉武帝可不会头脑发热使用理想主义来治国,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实际发展。如此分析下来,只有选择儒家,那选择儒家的优势在哪?

  第一,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义孝悌,其中的“忠”,强调要忠于君上;“仁”强调仁爱;“孝”其实广义上是强调为国为民,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而且这一系列的思想核心都是强调一个人要讲究人伦道德,遵守人伦道德。

  这样的思想正是君主中央集权所需要的,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百姓们忠君爱国、遵守人伦道德、不争不抢,这样管理起来实在是舒服惬意。

  儒家思想的核心还强调为人要安分守己,不可僭越。这一点非常符合封建君主的心理,作为古代帝王最厌恶行僭越之举的人,最喜欢安分守己的人。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其中三纲中的“君为臣纲”,就是在告诉世人,皇帝至高无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点,是古代帝王最希望见到的局面,所以儒家才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诞生是时代所造就,秦朝的一时缓慢发展,也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但是在秦朝并没有衰落,而是没有成为主导思想,秦朝两代帝王依然重用儒学的学者。

  在汉朝能发扬光大,并且能确立为后世2000多年的政治指导思想的地位,都是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社会君主中央集权的发展需要,即使没有董仲舒,一样有其他人向汉武帝提出,或者是汉武帝自己发现,这是时代发展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喜欢就赞一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