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要点
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道统观念
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心性论: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民本思想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除《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 推荐作品:
- 其他经学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庐山记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将苑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葬法倒杖
- 随园食单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山海经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道家
- 阴符经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历史故事
- 两汉
- 南北朝
- 宋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