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作者:高启 年代:明代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
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
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过:过去了,尽了。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两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秀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秀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两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后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两战乱后萧秀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后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园冶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尚书正义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白牡丹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庄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桃花扇
- 两汉
- 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