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洪承畴降大清
洪承畴降大清
辽地自东海滨西至蓟镇,沿边凡千四百里,明初废郡县,置卫以备敌。万历四十三年冬,西南有星,状如关刀,久之变为彗,其形如帚,光芒显烁,见百余日,而辽阳陷。四十六年戊午,彗复见,而沈阳又失。盖彗乃除旧布新之象也。崇祯十一年正月中旬,辽阳见日围于弓内,有矢射之。或云:此名曰三擐,主天下兵起。是岁辽阳旱蝗,秋禾啖尽。大清兵陷山东济南,掳德王,杀辽东金总戎。十二年,辽阳复旱蝗,秋稻縻遗。十三年,辽阳大饥,父子相食,斗米一千二百,值银一两七钱,然斗斛三倍,吾乡约六两一石。十四年辛巳夏,麦大熟,百姓稍苏,而洪承畴提兵东征矣。先是十三年庚辰,大清据辽阳,内臣高起潜等。不能御,系狱,遂擢承畴经略辽东。承畴,字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总督三秦,屡破流寇有功。至是,闻总戎祖大寿被围锦州,遂于十四年二月提兵,八月往援,与大清相拒四阅月。至十一月退还,分守各卫。及明年壬午二月,会兵,共计二十万复东,时大清师二十四万,闻承畴将至,分兵围锦州,以大众御之。承畴率师趋宁远,东三十五里为高桥堡,又三十五里至塔山,更五十里及杏山,复五十里抵松山,过此五十里,则为里红山。去锦州三十里,锦州东,俱属大清地。里山上有石城一座,大清兵固守,山下平原,承畴将驻营,大清兵凭高发炮,洪师四面受敌,难以立营,乃退下。既而选卒十三万,遣总兵官吴三桂、唐通等十三人,将退复进,三战三捷。大清帅退六十里,分守各隘,上疏请兵,四王亲率精骑万三千驰至,先祭天地,次祭海,已而登山视兵,见洪严整。叹曰: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营北八十里有北山,延亘数十里,四王登其岭,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遂星夜令军士,将北山顶中劈为二,状如刀脊,遇石辄命凿去,凡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可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着足处,不得跃起,濠长三十里,以兵守之,时已为所据,诛杀殆尽。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筑堡,凡五十里,直接杏山,亦以兵坚守,绝中国之援。惟南滨于海,不必濠守,而东则大清地也。濠守既成,粮援路绝,有刈薪汲水者,辄为逻卒所杀。大军俱不敢出濠。初筑时,承畴不之觉,已而知为所困,然已不能争矣,遂上书求援。凡十有八疏,高起潜恐承畴有功,力抑之,使不得奏。然大清之据险断援,以困洪师,固可谓人谋尽善矣。而天意尤有异者,南海潮头,顿起四十余里,兵不得安营,承畴知事急,移师西旋,大清兵尾其后,师近濠,吴三桂等督众填濠而过,守者射之,矢如雨下,众不能支,遂大溃,俱南走海滨,为大清军所逼,十三万众尽溺死。三桂与唐及麾下材官五百人,乘间突围而出,其余总兵官,如曹变蛟、马如龙等十有一人,俱殁于阵。变蛟昔镇西安,有御贼功,众咸惜之。大清兵既覆洪师,遂破洪山,获承畴。承畴不屈,大清主壮而释之。此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事。大清复急攻锦州,祖大寿闻承畴败,大惧,欲降。城中有降夷之众,不从,欲杀大寿一门,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大清地也。夹处两国之间,故辽东呼之为夹道之人。近为大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居大寿麾下,食大粮,颇得其力。至是,大寿知不利于己,密遗书大清师,诱之出城,收其衣甲,犒以酒食,尽杀之。大寿乃降。顺治初,尚在北京,年八十四矣。锦州既失,是冬,大清兵入山东,陷兖州府,杀鲁王。十六年癸未春,辽阳、中左前后卫,俱殁于大清。全辽尽陷。高起潜上疏,移吴三桂镇山海关,承畴子某走京师,击登闻鼓,上始知有十八疏,谢其殉难。祠于京祭之。荫其一子。至今辽人呼是役为洪承畴跨海东征云。康熙四年五月,予在镇江,遇辽人唐奉山,自言昔在承畴军中,亲见其事如此。
祖大寿,字复字,滁州籍,宁远卫指挥,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都督。康熙五年,子祖永烈为将军,镇苏州,其军甚恣,苏人大被其毒,永烈兄弟俱为将。
吴三桂,辽东前屯指挥钦差镇守宁远中左中右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唐通字达轩,陕西西安府泾阳县人,钦差镇守蓟镇西协等处地方,专管石古曹墙四路,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前载十一年十月,高起潜败。十二月,改洪承畴蓟辽总督,而此云十三年事。盖总督在十一年,而援锦或十三年也。
大清兵入塞
十三年庚辰三月,大清兵至义州。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丙申,大清兵大举入塞,祖大寿合诸军御之于锦州。十五年十一月,大清兵大举入塞。二十四日庚寅,入蓟州。闰十一月壬寅,攻河间。明日分兵向临清,入霸州,佥事赵辉死之。初九乙巳,入文安。初十丙午,自青县趋长庐。十二日戊申,入临清。十六日壬子,入阜城景州。十八日甲寅,入河间,参议赵珽、知府颜允绍、知县陈三接死之。二十二日戊午,攻东昌,刘泽清御之,遂西。二十五日辛酉,自临清分五攻各郡县。十二月初九甲戌,入沭阳。初十乙亥,入沂州丰县,杀知县刘光先。戊寅破蒙阴、泗水、邹县。十二月二日丁卯,自长垣趋曹濮,别将抵青州,入临淄,知县文昌时阖署自焚死。十六年二月,入登莱,驻军三月入顺德,杀知府言孔嘉。
姜泻里死难
姜泻里,字尔岷,别号汉洲,山东莱阳人,给谏采,行人垓父也。关中文太青先生翔凤令莱阳,独奇其文,首置之,久之不售。天启末,逆珰建祠,趋者蚁附,泻里危言侃侃,以此得名,有司或且迹之,急携家入山,变姓名,为人耕佣。辛未,子采成进士,令真州。庚辰,子垓亦举南宫。泻里尝与旧识云,沧海横流,窃惧我辈欲长守邱陇,亦不可得耳。未几,北师入薄莱城下,泻里发炮中北帅首,北兵为退舍。亡何,北兵夜袭城,泻里率亲丁巷战,刃中于臂,被执,索金帛自赎。泻里曰:吾儿为清官,闻天下,吾受国恩,死即死,安得俯仰乞命,遂遇害。时年六十有一。季子坡从城东趋至,抱父尸大骂,被执去,夜举火爇北帐,北帅觉,脔杀之,诸姊妹俱死,赴至。给谏采方以言事下狱,垓噀血上书台省,交疏请释。采归治丧,上乃诏褒嘉一门义烈,命冢臣议优典,而史官黄道周志其墓。
有刀锯之心者,不堕魄于雷霆,俱松柏之志者,不渝音于风雨,姜公父子之谓也。
宋玫殉节(附张瑶)
宋玫字文玉,号九青,山东莱阳人。父继登,官宪副,以廉能称。玫登天启乙丑进士,初令柘城,寻调杞县,以治行高等,与开封司理张瑶争考选,得吏科给事中,抗章正色,旋丁艰归,服阕补职。崇祯丙子,偕吴伟业主试湖广,得士万曰吉、周寿朋、黄正色、黄文旦等,寻进刑科都给事,迁太常卿。已由大理寺进至少司空。壬午枚卜,会推玫与蒋德璟、黄景昉、吴甡、房可壮、张王谟,寻以召对不称旨,又为蜚语所中,上疑比私植党,下玫与房张于狱,革职归。亡何,北兵入,东省云扰,玫与同宗吏部应亨辈经画守御,不遗余力,及城陷,缚玫与应亨相对,拷搒体无完肤,玫始终不屈,遂见杀。
张瑶,山东人,进士,开封府推官。会登兵变城破被执,瑶挥石相击,逐遇害。其妻及子四人,俱投井死。
是年,又有大名副使朱廷焕,山东人,进士。闯将刘宗敏传牌至,廷焕发指,击碎之,与衿士分守各门,寻贼至围攻,被执不屈,贼缚桅杆杀之。又有寿光知县李耿,顺天进士,亦以城陷杀死。
宋公早贵,任清要列卿秩,名位显赫,然竟用蒙难死。予角去齿,造物者固多缺陷乎,然而捐生殉节,垂芳千古,则天之厚公,又独至矣。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孟子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新唐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别集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
- 南北朝
- 唐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