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南中王门学案·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
薛应旂号方山,武进人。嘉靖乙未进士。知慈谿县,转南考功,陞浙江提学副使。其鋻识甚精,试慈谿,得向程卷曰:“今科元也。”及试余姚,得诸大圭卷,谓向程曰:“子非元矣,有大圭在。”已果如其言。先生为考功时,寘龙溪於察典,论者以为逢迎贵溪。其实龙溪言行不掩,先生盖借龙溪以正学术也。先生尝及南野之门,而一时诸儒,不许其名王氏学者,以此节也。然东林之学,顾导源於此,岂可没哉!
薛方山纪述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为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汙,斯可谓之廉。
气者所以运乎天地万物者也。有清则有浊,有厚则有薄,穷则变,变则通,故一治一乱,皆非一日之积也。
圣人制命,贤者安焉,不肖者逆焉。
万物皆备於我,不可以物为非我也,然而有我则私矣。万物皆具於心,不可以心为无物也,然而有物则滞矣。
阴阳之气,凝者为石,流者为水。凝者无变,信也;流者无滞,智也。孔恶其硜窒也,孟非其激逆也。信立而通则不窒矣,智运而正则不逆矣。
画者象也,值其画者变也。潜龙勿用者辞也,用其辞者占也。斯义不明,附会无不至矣。
时之汙隆,民之休戚,其几安在哉?存乎士风之直与佞耳。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治世之教也,上主之,故德一而俗同。季世之教也,下主之,故德二三而俗异。
义协则礼皆可以经世,不必出於先王;理达则言皆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
薛文清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於抗而得祸乎?此崔后渠梦中所得之言。
古诸侯多天子继别之支子,故不得犯天子以祭始祖;大夫多诸候继祢之支子,故不得犯诸侯以祭先祖。汉、唐以来,则无是矣。礼以义起,报宜从厚,今士大夫之家庙,虽推以祭始祖亦可也。
古者谏无官,以天下之公议,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此其为盛也。
- 推荐作品:
- 孝经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史评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春秋繁露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茶经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李公案
- 独异志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云笈七签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