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明史表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等上言:
臣等奉敕纂修《明史》告竣,恭呈睿鉴,臣等谨奉表恭进者。伏以瑶图应运,丹纶繙竹素之遗;雒鼎凝庥,玉局理汗青之业。集百年之定论,裒一代之旧闻,历纂辑于兴朝,毕校于兹日。垂光册府,焕采书林。窃惟论道首在尊经,纪事必归揽史。兴衰有自,七十二君之迹何称;法戒攸关,《二十一史》之编具在。继咸五登三之治,心源不隔于邃初;开万方一统之模,典制必参诸近世。况乎岁时绵历,载籍丛残。执简相先,合众长而始定;含毫能断,昭公道以无私。考献徵文,用备酉山之秘;属辞比事,上尘乙夜之观。钦惟皇帝陛下,乘六御天,奉三出治。绍庭建极,绥荡平正直之猷;典学傅心,综忠敬质文之统。观人文以化天下,鉴物惟公;考礼乐以等百王,折衷必当。
惟兹《明史》,职在儒臣。纪统二百余年,传世十有六帝。创业守成之略,卓乎可观;典章文物之规,灿然大备。迨乎继世,法弗饬于庙堂;降及末流,权或移于阉寺。无治人以行治法,既外衅而内讧;因灾氛以启寇氛,亦文衰而武弊。朝纲不振,天眷既有所归;贼焰方张,明祚遂终其运。我国家丕承景命,肇建隆基,天戈指而扫欃枪,《王会》图而陈玉帛。涤中原寇盗之孽,奠我民生;慰前朝诸帝之心,雪其国耻。迄今通侯备恪,俎豆相承;依然守户卫陵,松楸勿翦。是则扩隆恩于覆载,既极优崇;因之徵故籍于《春秋》,绝无忌讳。
第以长编汗漫,抑且杂记舛讹。靖难从亡,传闻互异;追尊议礼,聚讼纷拏。降及国本之危疑,酿为《要典》之决裂。兵符四出,功罪难明;党论相寻,贞邪易贸。稗官野录,大都荒诞无稽;家传碑铭,亦复浮夸失实。欲以信今而传后,允资博考而旁参。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于金石,罗耆俊于山林。创事编摩,宽其岁月。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巨等于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缉。聚官私之纪载,核新旧之见闻。签帙虽多,牴牾互见。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在昔《汉书》取裁于马迁,《唐书》起本于刘昫。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发凡起例,首尚谨严;据事直书,要归忠厚。曰纪,曰志,曰表,曰传,悉仍前史之体裁;或详,或略,或合,或分,务核当时之心迹。文期共喻,扫艰深鄙秽之言;事必可稽,黜荒诞奇邪之说。十有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余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胜国君臣之灵爽,实式凭之;累朝兴替之事端,庶几备矣。
臣等才谢宏通,学惭淹贯。幸际右文之代,获尚论于先民;敢云稽古之勤,远希风于作者。恭蒙睿鉴,俾授梓人。伏愿金镜高悬,璇枢广运。参观往迹,考证得失之源;懋建鸿猷,昭示张弛之度。无怠无荒而熙庶绩,化阜虞纮;克宽克仁而信兆民,时存殷鉴。则冠百王而首出,因革可征百世之常;迈千祀以前驱,政教远追千古而上矣。谨将纂成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共三百三十六卷,刊刻告成,装成一十二函,谨奉表随进以闻。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太子少保食尚书俸臣徐元梦户部右侍郎加五级臣留保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子夏易传
- 明史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明儒学案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庐山记
- 政书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曾国藩家书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先秦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