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情况
中国演出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间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台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间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俞振飞、程砚秋、梅兰芳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昆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下来。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昆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其中主要有:
1957年12月,俞振飞、言慧珠与昆剧演员班的师生合作演出新编《牡丹亭》;
1986年11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石小梅主演,徐晌秀扮杜丽娘的《还魂记》,内容是突出男主角柳梦梅的戏;
1995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张继青所演《牡丹亭》上本的续集《拾画记》,主旨是表示生旦并重,由顾铁华扮柳梦梅,张继青扮杜丽娘。全剧共六场;
1999年上海昆剧团的新版《牡丹亭》在上海逸夫舞台公演。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昆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
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北方昆剧院等全国各地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不仅是昆曲,《牡丹亭》的故事也被其他曲种改编搬演不绝,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移植上演了这出经典之作。
外国演出
1.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依据《牡丹亭》英文全译本,由谭盾作曲,华文漪、黄鹰等主演,执导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歌剧版《牡丹亭》,全剧长达三个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而后又在巴黎、罗马、伦敦等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美国作了最后一场演出。
2.在《牡丹亭》问世400周年的时候,由美国华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执导,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3.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为了传播昆曲艺术,更为了这份昆曲情结,2004年4月,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北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医家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尚书正义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老残游记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
- 诗词
- 隋代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