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思
作者:何逊 年代:南北朝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 推荐作品:
- 礼记
- 尔雅
- 明史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辽史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孙子兵法
- 法家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清代名人轶事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喻世明言
- 子不语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先秦
- 隋代
- 宋代
- 元代
- 近代